一曲剩女谱写的爱情神话

时间:2022-10-03 05:59:15

一曲剩女谱写的爱情神话

以营销学立场来论,《我愿意》相当于一部品牌定制电影——更通俗一点讲,这就是一部豪华超长版的TVC广告片。我没看过影片的商业合同,不敢说具体细节,不过单从影片内容看来,一号店显然是大赞助商。不仅剧情中处处闪现着这家电商的产品、logo,甚至连该商家的两位老板也粉墨登场,在片中客串演出。

那家与电影同名的钻石商应该是另一家广告大客户,当然,这并不能说电影就是为了钻石品牌而命名的——事实上,本片的同名原著也是一部畅销小说,不过小说在创作时有没有商家植入,我就不知道了。

稍为留意,可以发现片中植入如麻——这很正常,观众发现不了植入,才是植入的失败(别扯什么“态度”、“体验”那些扎不来钱的虚招,本片应当算是聚思的成功案例了)。

导演孙周,根正苗红的“第六代”,多年扎根于广告圈,电影、广告两不误,一直两手抓,两手都很硬。

这是王道,导演有天然的商业嗅觉,拍多了广告片,整部《我愿意》的节奏、台词、剪辑都行云流水,美剧范十足,在我看来,这比那些慢悠悠软绵绵的台式小清新好看多了。孙导自己也客串出场,先是跟黑社会一样在某团伙中亮相,后来就是跟冰冰的对手戏——不过孙导只露后脑勺。

印象中这是孙周第一次拍喜剧,感觉他拍得很小心,应该是怕雷到人。虽然第五代已经不成气候,但毕竟还是有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身架,像张艺谋撒开了拍《三枪》的勇气不是人人都有的。也就是说他对喜剧段落的处理更倾向于藏拙,并没有使出十分的力气来,有些地方,比如视频聊天的情节,如果换了港式喜剧的导演,别说十分,十二分力气也能使出来,不把观众从腋下到脚心胳肢一遍不会罢休。不以牺牲现实和人物所应遵循的基础逻辑为代价制造笑料,孙周在向观众妥协的同时还算是保持了自己和电影最基本的尊严。

孙导很扎台型,非常喜欢他在《荆轲刺秦王》中的演出,一句“我是燕国太子,要杀就在这儿杀”振聋发聩,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句牛逼拉轰酷毙了的超级台词。

《我愿意》发生在北京,故事很接地气——如果说,《33天》接的是85后们的地气;《我愿意》接的就是他们哥哥姐姐们的地气。女主角还住在团结湖,我原以为必是个山寨的居所,没想到置景整得很养眼,既有本土基因,又不乏夕阳色彩,二字记之曰:欢醒。

《我愿意》不是一部让人爆笑的爱情喜剧,其中的笑果大多来自对于人物两难处境的反讽式处理,创作者本身的趣味起到的作用也很大,孙周是喜欢玩人物格局的导演,《周渔的火车》、《漂亮妈妈》和《秋喜》都是如此。做戏之前先把人物立牢,然后让人物按照自己的逻辑生活在电影中,很简单的道理,但不是所有的导演都能做得到。这样做也许会牺牲掉一些外在的噱头,但人物会更走心,会获得用心观看的观众更多的认同感。孙红雷和李冰冰都是很有特点但不太好用的演员,特别是孙红雷,这是一个很容易让导演产生将其变成非正常人类的欲望的演员。《我愿意》至少是我看过的孙红雷作品中表现最接近正常人的一部,李冰冰也是自《独自等待》之后最好的一次表演。

现在看来,孙导拍《秋喜》明显是在实验,他拍商业的《我愿意》,拍得就很好看。

毕竟是高龄剩男剩女们的故事,《我愿意》在国产同类电影中,显得成熟、稳重得多,起码,跟杜琪峰、刘伟强们的同类电影,是一个调调。

我看过的内地爱情电影,甭管失恋、热恋、同性恋,大都有一副忸怩不开的“小三”心态,场面大一点,也无非是小三变怨妇;小清新一点,那就成了女文青的集体闷骚。女人不是男人的女人,女人是所有人的女人——你首先不是你男人的,也不是,首先是你自己的。《我愿意》里有一段亮眼的对话,即孙红雷跟李冰冰探讨所谓“第三者”的话题,孙说(大意):你怎么一提到第三者就是为钱为房的?人家不能有真爱么?

是这话,我觉得吧,男人女人都得把婚姻跟爱情的关系看得辩证一点,不要一提到离婚就苦大仇深。真的没有感情了,散了就散了,强扭的瓜不甜,越狱的iPhone上不了台面。

所以,我发自内心的非常赞赏《我愿意》中所塑造的那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白骨精”形象:她是剩女不假,她渴求婚姻不假,但她具有独立的人格,她在电影中是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主体在跟男性一起追求(以及失去)自己的婚姻、爱情。

妇女能顶半边天,决不是虚言。

上一篇:遭遇“身体毒胶囊”,沉沦富豪人生步步惊心 下一篇:张歆艺:的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