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798艺术本色的岁月

时间:2022-10-03 04:55:05

回望798艺术本色的岁月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798艺术的纯粹正遭受考量。艺术群体从进入到无奈撤离,嬗变中的艺术生态,促使我们对798艺术岁月再度回望,透析798艺术区经营格局和艺术家的生存方式,以确保艺术群体生态的良性共存,是我们对798艺术本色的追问。

一、 艺术群落最初的栖息地

798作为艺术区的名片,曾经名噪一时,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风向标和北漂艺术家的栖身地。由于中央美术学院搬迁新址的过渡期租住酒仙桥的原北京电子器件二厂办学,这一特殊时期俗称为“央美”的“二厂”时代,“二厂”与闲置的798电子器件二厂仅一路之隔,使得主流艺术与边缘艺术在798正面交汇,形成最近距离的对话阵地。由于艺术家寻求自由创作空间的驱动,使尘封多年的798厂房,平添了艺术活力,它见证了主流艺术寻求创新的开放与包容,也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社会担当。之后798逐渐云集了境内外画廊经纪,艺术区文化创意名片雏形初步形成。

艺术原创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随着艺术家身份的不断转换,以及艺术市场资本的重新洗牌,另类自发的当代艺术群落生态秩序,被高涨的房租和大批游客的窥探所打乱,追求先锋艺术的精神家园和先驱的社会责任担当,无奈地演变成为栖息地生存小康而奋斗,798引领当代艺术的纯粹进一步受到挑战。

北京的艺术园区,在我们看来,最初是艺术家逃避现实的栖息地,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圆明园艺术家村、朝阳区亮马桥东侧的画家东村、本世纪初的昌平上苑艺术家村落等均如此。

隋建国是798的最早介入者。这个离“二厂”很近,交通方便,还算安静,附近还有几个餐馆的理想场地,后来应者云集,其中比较关键的两个人是罗伯特、黄锐,他们提出保护包豪斯工厂建筑的主张,联络各地艺术家有意把798打造为一个艺术区。2002年是艺术家进驻798达到高潮的一年。

隋建国觉得工作室是一个搞创作的地方,需要一定的私密性,因此并不太介入其它活动。进来的人越来越多,隋建国堆在马路边的东西只好不断搬动,最后居然发现没地儿了,差不多每个空间都被人租了下来。随着798人气越来越旺,2004年,物业方面提出要提高租金。隋建国作为最早进入的艺术家,对物业这种决定表明了态度,随后产生了搬出798的想法。随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艺术机构的进入,后来的798日益趋于商业化。隋建国的搬离应该是预示着艺术家逃离798的开始。

这些年,798的生态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2004年以前这里还主要是一个艺术家的工作空间,“北漂、盲流艺术家”的栖身地,而现在已基本变成一个大众文化产品交流空间与免费旅游景点。

我们认为798从艺术基地式的园区走向工业遗产与大众时尚旅游区,作为产业园的艺术经营和管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目标市场的缺失与偏离,这就从营销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作为时尚的主力军,多为体验一种时尚氛围,标榜自己与先锋为伍,一大批当代艺术的粉丝,作为游客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购买艺术品。于是798的功能变成情侣幽会地、婚纱拍照或被大众媒体拍照点,出现艺术园区当下的尴尬。

二、回望798怪圈与艺术资本的关系

798艺术群体大体分为先锋与主流双重身份的艺术家群与北漂艺术家群两类,一些海外来京寻求艺术理想的群体也集聚于此,扎堆效应也产生怪圈,艺术家只关注作品卖价,不关心作品好坏。加之外来的资本,一些艺术家失去了方向。1987年,尤伦斯首次来北京,到2011年2月撤离,这位号称以公益事业支持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收藏大腕,却做出让中国当代艺术家和当代收藏家瞠目结舌的决定。尤伦斯作为艺术商人的本性和利益操盘表现到了极致。

三、透析798的经营之道

我们认为如何激发和引导中国民间资本进入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成长期,是当下艺术园区管理者、区域政府和民营资本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赶集模式

2005年以前入驻798者,当属自然自发聚集,因为当时798还没有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经营目标完全靠画廊自己判断。而2006年《北京市画廊调查问卷》统计,当年798艺术区中注册有36家画廊,此外还有个人工作室等, 2006年798被命名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区,当年就有15家画廊来追风赶潮,其中注资较高过百万元的画廊1家,注资10万元的6家,其余的注资为50万元,其中以女性主义风格为特征的画廊两家。

值得注意的是:世纪之交成立的圣东方画廊注资适中,瞄准成长期与成熟期的北漂艺术家。“非典”后注册入驻798的3818库画廊,相比当年许多刚成立画廊投资额较高,定位注重意象表现。空白空间2006年以欧元注资,瞄准重量级艺术家,对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功不可没。北京季节画廊2006年注资较高,关注70后艺术家。北京公社表现出批评家的敏锐眼光与学术定位。玖x玖以较小注资,“央美”等实力派雕塑家,还是很有远见。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注资较适中,定位于中国先锋艺术,呼应北京、上海,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瞄准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几位前卫艺术家。红门画廊另有看点,以画廊分号形式扎堆798的主流实力派版画家。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诸多画廊投入较多资本,众人都来“赶大集”,那么艺术的原创空间在哪里?

2、透支与资本诱惑

艺术家的原创灵感,在遭遇利益驱动时,必然受到限制,特别表现于对签约期间自我面貌的突破与再创造方面的限制。艺术生命在于创造,战胜自我已有程式是不断创造的开启,由于与人签约,艺术家被约定不能越雷池一步,故而他们创造欲望的突破多在萌芽中被削弱。而待合同期满,艺术家的创作火花也基本被磨灭。艺术家希望在公众和市场形成概念或“品牌”,一旦品牌毁灭或产品滞销,画廊就会断送一些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买断”的形式,实际把艺术家成长期乃至终生的创作提前透支。近日再看凤凰卫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798十年回顾,出镜者侃侃而谈,着实让笔者油然产生不同的看法,文化创意产业既然是产业就得有进账,零进账何以谈产业?

艺术品不是大路的、大流量的文化商品。艺术品瞄准的是收藏阶层,这个层面正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艺术园区将原创艺术品,放置于旅游品、工艺品市场之中,如同把经典作品放进跳蚤市场,从购买群、购买市场、消费心理和价值预期都是天壤之别,无异于将恐龙蛋放在石头堆里,当石头蛋去卖,这是艺术园区艺术管理学的缺失。

四、抉择

“艺术新潮”的墙外开花模式与前卫艺术家的主流华丽转身值得特别关注。应该指出的是:如何规划艺术集聚区的产业发展链并使之拉长拓宽,如何维系区域整体形象营销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提到议事日程深刻讨论的问题。面对如何破解艺术集聚区的自发性活力与区域行政主导发展规划的瓶颈。我们必须抉择。

我们认为798以艺术名义的游牧式集聚、打包群体化的产业经营模式,依靠的是艺术家原创和艺术家工作室的开发。798当代公共艺术的附加值,无疑是由第一批入驻的艺术家发掘而成的,这是不争的事实。那时798是当代艺术的精神家园,而高涨的租金迫使艺术家不得不逃离栖息地,这是艺术园区的管理缺失。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近日北京大山子免税区挂牌的积极意义,由此我们强调作为798艺术园区的主要生产力,艺术家的原创是原动力,处理好北京美术家群体与艺术园区共存发展生态关系尤为重要。

798艺术园区已十余载,时过境迁,人文背景的不同,社会渐趋开放,经典艺术与大众文化交织同化于此,798正以当代公共艺术形态改变着都市人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蓦然回首当代艺术引领的本色岁月,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重树当代视觉文化品格、学术品质、艺术品味和道德,反思798在国际公共艺术环境下的纯粹性,期盼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留住798中国当代艺术本色精神,在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形势下,集聚当代公共艺术本土文化精神积淀,培育当代文化生长的城市语境多维空间,以丰富北京世界城市文化精神,十分必要。

再度展望798当代艺术愿景,从崇高的文化事业到务实的文化创意产业,能否确保本土艺术家群体的原创活力,促使艺术家群体与艺术园区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面对“十二五”,我们应对798艺术本色岁月予以深度眷顾与追思,这是有担当的艺术家、人文学界、区域行政管理者、园区业主等各界协同创新与社会责任。

*本文由北京工业大学校人文社科基金资助

魏运成 :北京工业大学公共艺术研究二所所长、副教授

上一篇:艺术设计中《素描》课程的教学思考 下一篇:雏菊与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