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10-03 04:42:26

关于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师资队伍建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大学生活动范围,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关键词: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90-0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但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虽然有不少经验、成绩,但仍然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势在必行。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1、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大多是中等师范毕业,其中还有一些民办代课转正的教师,其第一学历合格率较低。虽然他们从教时间较长,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教育科研水平整体偏低。由于他们历经了应试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较为熟悉,经验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改感到茫然,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感到不适应。同时,许多老师不具备素质教育应具备的教学技能,特别是美术、音乐、体育方面的教学人才,在农村小学几乎没有。

另外由于城乡学校各方面条件差距悬殊,现有农村能力较强的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许多优质的生源也逐步流入城市。城镇教育发展迅速,需要大批教师,于是通过招聘考试等方式挖走大批优秀教师,使得本来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学校受到双重打击,师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2、教学理念落后,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

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沿袭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填鸭式教学,教师始终是以课堂为中心,注重传授死知识,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无法实现。实施素质教育后,提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小学,许多老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教学质量,于是便由学生放任自流,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培养。这些综合素质不高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初中要进行中考,仍然把升学率当成第一要素,于是便把这些学生分成普通班、实验班。普通班无法提高教学成绩,只能让学生玩,初中毕业后,尽量往职业技术学校送;实验班为了提高升学率,只能给学生施压,节假日没完没了地补课,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于这些现象,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为显示政绩,只搞形象工程,注重“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忽视了对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农村中小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学校没有竞争机制,教师工作既无动力也无压力,因此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3、课程改革只是口头改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上级部门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往往只看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只注重考取重点高中的学生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这种体制下,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仍沿袭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师依然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广泛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好奇心、猎奇心理缺乏正确引导。只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不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处于青春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缺乏正确的引导。

4、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城乡教育失衡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有限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需要。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有的学校即使有也因为设备陈旧、残缺不全,许多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影响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相反在城镇的中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完善。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教师必须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自觉的学习精神,勤于思考的习惯和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师素质:(1)组织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分科、分年级进行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育管理,适应新的教学设备。(2)同行切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在同行教师中开展以老带新、互帮互学活动。(3)在教研组内,让教师轮流承担研究课题,组织好集体备课和课后评议。(4)开展听课活动,互相启发、借鉴。(5)拜访同行专家、学者,走访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

这些措施的实施会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为全面地在农村实施素质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教学效率高,教学方法新颖。进一步规范课堂要求,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精讲精炼,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落实知识点。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得轻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学以致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

教书育人――德育渗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首先对德育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要巧妙选择德育的渗透结合点,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争取每一节课都有体现,学生都有收获。在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教师要有百倍的热情,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觉行动。

3、扩大学生活动范围,使学生全面发展

扩大学生活动范围,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根据中小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单纯天真敢于发表意见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实践,体验生活,摆脱只追求高分的束缚。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在农村学校多开展“文明清洁卫生竞赛”、“告别脏话走向文明”等活动。特别是现在的“城乡清洁工程”,使农村学校也和城镇学校一样有一种乐观向上、讲文明、守纪律、活跃而清新的气氛。

4、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分配给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比例要进一步加大,加大经费投入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措施。通过政府投入财政经费,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景英.教育评价[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5 月第1版.

[2] 陈旭远,张捷.新课程总结与反思[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上一篇:做班主任 我快乐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新型师生关系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