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思维定势:创新教育的关键

时间:2022-10-03 04:08:48

突破思维定势:创新教育的关键

文化发展的过程是对环境的挑战做出应答的过程,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对新的挑战做出创造性应答的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于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和知识经济时展的需求,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应运而生。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创新教育的关键是突破思维定势。

突破思维定势之一:改革教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的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方向,没有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归宿,失去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的。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相信它不仅能解释过去,而且能够支配未来。对于知识性质的这种理解决定了传统的教育把掌握知识作为本身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教学就被教材控制、支配。这样,课程与教学走向对立,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不可能得到重视。

二十世纪以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知识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更新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不断刷新。知识增长和变化的加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是知识系统,更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的精神;科学在本质上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更新真理。虽然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离不开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掌握,但认识到科学的这种本质特征显然比掌握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根据这样的知识观、科学观,知识的学习就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情景,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客,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其应变素质、创造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突破思维定势之二:改善师生关系

如何理解师生关系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的。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权威。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以平等的水平交流意见,甚至不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甚至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现代师生关系强调的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即:第一,教师和学生在法律上是平等,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第二,他们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由于学生尚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还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特别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精神的发展。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

突破思维定势之三:重建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学评价标准,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

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用落后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怎么可能让学校实行创新教育的管理模式,又怎么能让教师生发出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推行素质教育呢?对于中小学教学效果的评价,仍然按旧标准,利用各种考试,结合各项既定指标,来对各个学校及校长排名、奖惩;学校又将这些对应到各学科、各个任课教师,也搞个排名,实行末尾淘汰,这样教师就只能给学生施以题海战术,哪能有创新精神?学生也因此疲于奔命,始终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魔杖。在这种情形下,各项工作也只能是“新瓶装老酒”,什么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三中)

上一篇:论高中生物教师的课堂角色 下一篇: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