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度”

时间:2022-10-03 03:50:03

把握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度”

摘要: 如何正确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度”,本文着重从难度、坡度、角度、亮度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把握 “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一切思维都由问题引起。适度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其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多个方面正确把握问题的“度”。

一、难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如果问题设计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设计过大、过深、过难,全班学生谁也回答不了,这样的课堂提问就像花瓶一样只是一种摆设,只能成为教师的“个人专利”,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

控制问题难度要考虑两个因素:

1.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难;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

2.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

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解答)。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

二、坡度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后,后其节目。”古代学者唐彪说:“层层驳问,如剥物相似,去层皮,方见肉,去层骨,方见髓,书理始能透彻……”就是说问题设计要有坡度,应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由直观表象到具体形象,由形象识记到抽象识记,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相递;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转化,从而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经历新知的学习过程,最终实现思维向已知区域转化。脱离学生实际认识水平的过高或过低的提问,或会给学生造成沉重负担,挫伤其积极性,或会使学生觉得乏味而厌学。例: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商不变的性质作为启发点,设计提问:(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2)a/b(b≠0)改成除法形式是怎样的?(3)1÷2=2÷4=4÷8的根据是什么?(4)如果把1÷2改成1/2的形式,上面的等式怎样写?(5)怎样说明这三个分数相等呢?(1/2=2/4=4/8)这样的几个问题逐层展开,前面的问题都是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通过由浅入深设置问题,能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使学生顺利掌握学习方法,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三、角度

角度一变“天地宽”。教学讨论中,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分析、判断等方面的能力,自由提出自己独到的、与众不同的见解,不拘单一的标准答案,既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

1.强化一题多解

在数学教学中可采用一题多解训练,让学生从多种渠道、多种角度去解同一问题。且看练习题:“买一个转笔刀6元8角,如果不用找钱,你有几种付钱的方法?哪种付钱方法最简便?”学生从不同的思路入手,找出了十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通过讨论比较得出了最简便的付钱方法:“一张5元,一张1元,一个5角,3个2角。”

2.注重设问导议

数学体系严密,逻辑性强,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最佳的角度,在学生“应发现而未发现”之前,在“似懂非懂”之处,在学生“有疑无疑”之间进行提问,使问题更能接近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引起学生深思、多思,养成积极进行数学思考的习惯。例:教学整数减带分数后,笔者要求学生做“10-(2+1/4)等于多少”的练习,有学生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8+1/4;还有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10又忘了减少1,得8+3/4。在分析两种错因并订正后,笔者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8+1/4’或‘8+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请同学们展开讨论。”此问题恰是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通过设问导议暴露了问题所在,又让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

四、亮度

所谓“亮度”,即所提问题要问在知识的连接点和解决问题的支撑点上,不仅要启迪学生的思维,疏通学生的思路,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猜想,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还要讲究感彩,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创设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的新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例:提问:“将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学生不假思索就可回答:“可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这样的提问所取得的实质性效果不够好,但只需稍作改动,略加几个字便可呈现其“亮点”:“把所学三角形进行分类,想一想可分为哪几类?各按什么分类标准?”这样的提问扩大了问题的广度,拿到此题,学生不好立即作答,需加以思索,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积极思维、综合概括的能力。

总之,优化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中找准最佳切入点。唯此,才能给小学数学课堂增添神奇的魅力,带来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沈菊香.提问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1996,(02).

[2]罗美云.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提问[J].云南教育,1997,(06).

[3]邢介进,王小青.提问“六度”[J].小学教学研究,2004,(03).

上一篇: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若干设想 下一篇:关于曲线之切线的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