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格律诗与小学生同成长

时间:2022-10-03 02:05:00

让格律诗与小学生同成长

诗是言志的。志就是情义。情义萌动于心未发为志,用言语、文字表达出来就是诗。因此,许多人都喜欢写诗,都喜欢把诗歌作为抒感的工具。骆宾王七岁能咏鹅,李贺童年能诗章,这一直是许多中国人梦寐以求而难以实现的理想。然而,现在的许多人写的往往是古风、现代诗,或是撇开格律的“新古诗”,而对格律诗退避三舍。他们认为格律诗形式拘谨,格律深奥难懂,好读难写。其实,格律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讲究音韵和谐,声调起伏,节奏波澜,形式匀齐,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意境美的完美统一。我认为,如果你想写诗,只要你对美有不懈的追求,你的最高追求必然是格律诗。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就曾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到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

“格律”就那么难吗?真的那么可怕吗?指导小学生写格律诗,从何处着眼呢?清朝彭端淑的《为学》作了坚定的回答“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我认为,格律诗启蒙教育,写作实践是核心,循序渐进是关键。小学生正处在语言发展的起步阶段,此时如果引导孩子写二言诗、三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字数逐步增加,符合他们语言发展的规律。循序渗透一些格律知识,他们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孩子的身体一天天长高,孩子笔下的格律诗一天天变长,格律诗可以伴随小学生一同生长。

一、“二言绝句”,从低年级扬帆起航

纵观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吭唷”“吭唷”之声便是最早的诗歌,如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诗对我们很有启发:原始社会的人类在语言系统还不够完备的情况下可以创作诗歌,那么低年级的孩子在学会汉语拼音、词汇还不丰富的情况下也可以有适合他们自己的诗歌,二言诗就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我们现在教一年级的孩子写二言诗,不能等同于原始的“吭唷”之声,要把目光投向未来完美的“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和平仄。这样的符合格律的二言诗暂且就称它为“二言绝句”吧。“油菜,蜜蜂。绿草,春浓。”就是我尝试创作的“二言绝句”,它的平仄样式来源于七言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是通过截取对七言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末尾平仄的保留,具体平仄就是“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再如,“水流,鱼游。捉蟹,荡舟。”则是从七言仄起首句入韵式的截取并对末尾平仄的保留,它的平仄样式是“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二言绝句”的平仄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二言绝句”的平仄来源于律诗。律诗的格律既然有规律可循,“二言绝句”的格律当然是有规律的。“二言绝句”和律诗一样,偶数句最后一个字全部是押韵的,第一句最后一个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凡是押韵的字的平仄是一致的,不押韵的字的平仄与押韵的字的平仄相对。“二言绝句”的第一个字的平仄要符合格律诗的“对”和“粘”规则:第一句、第二句的第一个字平仄要相“对”,即相反;第二句、第三句的第一个字平仄要相“粘”,即相同;第三句、第四句第一个字平仄也要相“对”。

二、“三言绝句”,在中年级承前启后

掌握了“二言绝句”的平仄类型,学会了写“二言绝句”,再写“三言绝句”就简单多了。“三言”就是在“二言”前面加一个字。“二言绝句”若要变成“三言绝句”,所加的这个字的平仄规律更简单。如果“二言绝句”某句诗两个字平仄是相同的,则在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对的字,如“平平”前加“仄”变成“仄平平”,“仄仄”前加“平”变成“平仄仄”;如果“二言绝句”某句诗两个字平仄是不同的,则在前面加一个和前一个字平仄相同的字。如,“平仄”前面加“平”变成“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仄”变成“仄仄平”。对于“三言绝句”的平仄规律,也可以更简洁地理解为:每句诗第一个字的平仄要与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相反。如,“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变化为“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即变成了“三言绝句”的一种平仄类型。依此方法,“三言绝句”的所有平仄类型都可以轻松掌握。

目前,许多学校都提倡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三言诗,为学生写“三言绝句”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再加上小学生进入了中年级,知识面拓宽了,词汇丰富了,这让写“三言绝句”更加可行。“蝴蝶舞,小鸟飞。田野里,竞芳菲。”就是一首正格的“三言律诗”。

三、五绝七绝,在高年级开花结果

有了中年级“三言绝句”的基础创作,高年级的孩子再写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实也不难。“三言绝句”的平仄只有“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这四种类型。“五言绝句就是在“三言绝句”每句诗的前面增加两个字,只不过这两个字的平仄是有讲究的。如果“三言绝句”句末两个在平仄相同,在句首添上平仄与之相反的两个字即成;如果句末两个字的平仄不同,则在句首添两个与句末那个字平仄相同的字即可。比如,“三言绝句”正格之一“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按上面所说的方法,很容易就改成了五言绝句的仄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学会了五言绝句正格,如果再引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三言律诗”每句诗第一个字平仄放宽,五言绝句的常格学生就轻松掌握了。学生创作的障碍将大大降低,当然,这时必须强调避免“三平调”和”三仄脚”。

七言绝句比起五言绝句没有新规则,只不过是根据平仄相“间”原理,在“五言”前面加两个字变成“七言”而已,且所加的两个字的平仄与“五言”句首两个字(主要是第二个字)平仄要相“间”。如,“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上与句首“平平”相“间”的“仄仄”即可变成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类型。

“二言绝句”和“三言绝句”让孩子接触了平仄,懂得了押韵、“对”和“粘”规则;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让孩子明白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知道了避免“三平调”、“三仄脚”和“孤平”的规则,至此孩子们基本学会了格律。从“二言绝句”、“三言绝句”到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是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分步吸收、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它避免了回避格律谈格律诗创作的问题,让小学生最终学会格律诗写作成为可能。

上一篇:几种类型鸡曲霉菌病的诊治 下一篇:请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