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时间:2022-10-03 02:01:46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赋主体以强劲的自驱力,并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喜好的实际出发,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成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才会成为现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主体性;探析

营造师生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教学中师生关系越融洽和谐,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首要前提。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满腔的挚爱去弹拔学生心中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亲其师、悟其道、乐其学”。还要处处充满激励的话语,既给学生创造读、说、问的机会,又充分肯定学生读、说、问的点滴优点。哪怕想错了,说错了,也不指责批评,而要给予引导和鼓励。在如此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无拘无束地表现情感,轻松愉快地表达思想,学习兴趣就呼之欲出了。

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

精巧设计,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精巧设计提问和教学环节,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想,激起学生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每节课的开端,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以猜谜、故事引入、课题质疑,电教手段的利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适时利用,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驱力;教学中灵活激趣,学习兴趣一时的激发,不能保证整节课都能情趣盎然地学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激趣,以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并通过精巧的设疑,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持续学习热情和兴趣,更高效地接受知识;以情激情,激发志趣;学生的“志趣”是促使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充满情感的语态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向和意志,要以课文中的情去感染学生之情。只有以师之情,以文之情去感染学生之情,激生之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课文中,产生共鸣,沉浸在课文所特定的情感氛围中,才可能激起学生的情趣;以“动”激趣,即让学生动起来。小学生较好动,教师在教学中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成为学习主体。教师只有让学生动起来 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真正被激发。

主题探究,体现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观点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我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体现个性化阅读”这些理念。我并没有以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限定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世界感受人生,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题为什么说“借”箭而不是“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有的说,“借”更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有“借”就有还,诸葛亮利用曹操的箭击败了周瑜的阴谋,又能把箭“还”给曹操,诸葛亮太有本事了……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我们真应该“蹲下来看学生”,珍视他们,欣赏他们,研究他们,变“意外”为新的知识增长点,新的情感碰撞点,新的能力开发点,新的创新培养点。让我们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生的眼睛去看,用学生的心灵去读。在教学《将相和》时,蔺相如面对廉颇的不满,采取了避让的措施,我让学生讨论蔺相如这样做对还是不对?有学生说:这样很对,可以使问题变小,使廉颇冷静的思考问题,这是顾大局,识大体的表现。也有学生说:这样做不对。对于孩子的回答,我很是意外。他的理由是:作为赵国的上卿,每天都有许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如果廉颇一时不能醒悟,那不是耽误了国家的大事吗?我认为蔺相如应该主动找廉颇谈心,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一定会成功的。我带头给这位学生鼓掌,孩子的眼里闪耀着激动和幸福。我想这一幕一定会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弯下腰,学会倾听;抓住时机,适时点拔引导,为学生创高一个宽松和谐和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支配;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那时他们定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赋主体以强劲的自驱力,并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喜好的实际出发,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成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才会成为现实。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下一篇:末路的雨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