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赏析:自然与艺术

时间:2022-10-03 01:43:50

译文赏析:自然与艺术

摘要:“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而艺术的产生又源于人类与自然的交集,艺术是人脑对事物的一种浪漫主义升华,是一种哲学上的体现,它介由自身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示出不同的文化背景抑或心理动态。本文意从詹姆斯.A.M.惠斯勒的散文《自然与艺术》来揭示自然,艺术,与人类抑或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赏析该散文中文译文的修辞来了解自然,艺术,艺术家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体会译文的节奏美和意境美。

关键词:《自然与艺术》;译文;赏析;关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6-0111-01

一、引言

詹姆斯·惠斯勒,他是19世纪美术史上最前卫的画家之一,他追求唯美主义,即“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这种理论认为美感应当是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自然艺术》是他的一篇散文,全文的文字生动却朴素,敲到好处的修辞的应用是全文的亮点,巧妙的展现出了惠斯勒对美的感悟,对自然,艺术与艺术家间的关系的理解。他将自己在绘画上的美的理解用于行文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艺术美的气息。而刘士聪所翻译的译文也完美的呈现了原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值得大家共同欣赏学习。以下就从译文中的修辞来具体赏析其中的美感。

二、修辞的运用

(一)比喻。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典型的莫过于文章开始的三个自然段。此三段的主体是自然与艺术家,将其分别比喻成键盘和演奏家。

译文中写到:“大自然包含所有图画的成分,就像键盘包含所有音乐的音符一样。”对比:“艺术家柔和一幅画就像音乐家创造乐曲一样。”借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而我们也知道,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而刘士聪先生在译文别重视“韵味”的体现,韵味不仅表现在译文意境上情感上的味,同样语言文字的味道也很重要,修辞的变换使用,同样都会对读者的观感产生影响。

(二)排比。排比是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词语,把相似或相关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的修辞手法。运用排比,能加强语气。排比用于叙事,语意畅达,层次清楚;用于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于说理,条理分明,适合详尽的论述。因而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原文中分别在第七、八、九段落里出现了这样三个句子:“….But, in the long curse of the narrow leaf…he learns…”;“in the citron wing of the pale butterfly…he sees…”;“in all that is dainty and lovable, he finds…”从句式结构上看这是三个相同的句式,这是三个段落之间的排比,而刘士聪分别将“he learns”;” he sees”;” he finds” 翻译成“他认识”;“他看见”;“他明白”。这种程度上的递进关系,借由排比的手法不断地重复。重复只是为了达到一种效果:强调。强调艺术,自然,艺术家的关系,即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在自然中发现美。这种句式的相同,重复运用的效果在英文散文的表达中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而刘士聪的译文在忠实原文语义的基础上进行的翻译,再现了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

(三)拟人。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效果。

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英汉语言上的差异,英语是一个重视形式统一的系统,而汉语源起于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对应的意义,所以汉语更侧重于意义上的统一。修辞的运用在中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因而国人对修辞的感悟更加深刻,英文文章则更加理性富有逻辑性,因而在遇到一篇修辞成分较高的英文原文中,要想将中文的修辞意境完美地呈现确实非常考验译者的水平。

原文中出现了多处拟人手法的运用,例如:“nature...sings her exquisite song to the artist alone...”刘士聪将自然比拟成会唱歌的人,说明出自然对于艺术家的意义,与艺术家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结语

詹姆斯·惠斯勒的这篇《自然与艺术》虽是一篇散文,带给读者的除了是语言文字上的美感以外,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是他想传达的一种对美的感悟。虽主要探讨的是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但作为艺术家的人,也融合到了他们之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而这三者的有机联系同样可以适用于文学艺术的领域。因为文学的作品同样是语言,实体物及作者的创作结晶,三者皆有着相似的情感上抑或现实中的联系。刘士聪对此文的翻译,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他准确的从大自然所给予的文字中,选取了优美的,高雅的,抑或精准的词来进行文学的翻译,通过这些选择过的文字组成了经典的译文,供读者赏析,正如散文原文里詹姆斯·惠斯勒想传达的关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自然赋予了大千世界给我们,我们用以艺术家的眼光对它进行观摩描画,呈现出的就是具有艺术气息的作品结晶。所以詹姆斯·惠斯勒的这篇散文对我们学习文学翻译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刘士聪作为我们国家的一名资深的翻译家,在翻译的基本功上毋庸置疑,更为重要的是他所翻译的文章除了让读者在语言上无可挑剔,在情感上同样能找到共鸣。刘士聪先生的译文最大特点就是注重“韵味”,这是在他的诸多译文中他反复强调与说明的,这套翻译理论为他的翻译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格,完美的呈现了原文所要表达的美感。而作为欣赏其翻译的读者,也不禁从他的理论或者翻译中受到启发,欣赏之余更多的是借鉴学习,以期望在未来的翻译之路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名出版社,1981.

[2]刘士聪.汉英英汉没问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

[4]曹延华.文艺美学[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0

[5]李鑫华.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8

上一篇:浅谈声乐的艺术及其体验过程 下一篇:海顿与贝多芬交响曲风格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