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钥匙与百宝箱

时间:2022-10-03 01:03:37

摘 要:《万能钥匙与百宝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教学课题,本文将依次为主题作出小学中段习作教学随谈。

关键词:习作;教学;随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59-01

孩子开始学习写作文了,他的语文老师是一名尽职尽责、经验丰富的教师,从小孩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起,语文老师就让他们读作文选、读优美词句等,同时要求每天写一句话。无疑,教师是希望能为孩子们今后的写作训练打好基础。

老师给了学生一把万能钥匙。老师在指导学生看图写话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规范:第一段是总起句,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即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段具体阐述事件的发展,比如:开始怎样,接着怎样,最后怎样。或者是:近景怎样,远景怎样;最后一段抒发感情,比如:同学们玩儿得真开心啊!花园里真美丽啊!如果学生的作文没有按照这个格式写,就会被视作“不合格产品”。这种三段式的规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为孩子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孩子们不需要过多的思考,拿笔就能写。

在老师的悉心呵护下,学生写出了好作文。从二年级开始,老师就经常要求学生续编故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形式,这要求学生在行文之中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既有限制,又有发挥和扩展的空间。有一次,老师要求孩子续写《坐井观天》,即青蛙从井底出来之后发生的事情。我看了孩子的作文,写的是小青蛙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之后,打算告诉同伴们:别在井底呆着了,都出来看看吧。我感觉写得非常好,角度也很新颖。可是孩子告诉我说,是老师让他们这么写的。还有一次,老师让孩子续写《七色花》,原文中叙述了一位小姑娘用七色花的花瓣帮助别人的故事,老师让孩子们续写另外五种颜色花瓣的故事。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想象空间的好题材。我饶有兴致地问我的孩子:“你打算怎么构思呢?”他说:“我们老师已经告诉我们怎么写了。”我相信,在老师的悉心呵护下,全班同学都写出了好作文。但是,我总觉得,老师似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却关闭了一扇窗。

曾经,没有老师给我万能钥匙,我找到了一个百宝箱。我是在80年代初读的小学。印象中那时的我非常喜欢阅读《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我经常模仿上面的文章,自己写小小说、写诗歌、写散文、写相声小品剧本等等,那时候,老师没有告诉我“不可以”,于是我什么都敢尝试。回想当初,真的感觉是在“创作”。失败了,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玩儿的事,成功了,就沾沾自喜,满心的快乐。最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告诉了我:其实生活本来就应该有很多可能性。

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这些可能性。现在的小学教材比起我们当年,无论在选材还是体裁方面,都灵活得多,现在的小学生也有更好的条件更多的机会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比如:以“老奶奶摔倒了”为题材,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站在哪些角度选取哪些体裁呢?一:记录老奶奶摔倒了之后事情的经过。二:以家属的身份,写封感谢信。三:写诗歌,用温暖的笔触,倡导大家伸出帮扶的手。四:写倡议书,倡议在场的群众为把老奶奶扶起来的少先队员作证:老奶奶不是这位少先队员碰倒的。五、写一个小品剧本,再现当时路人在老奶奶摔倒了之后的不同反应。六、写一个相声剧本,一唱一和地批判当今社会很多人“明哲保身”的心态。七、写一家三口在得知此事后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八、写一首叙事打油诗。九、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令人拍案叫绝的结尾,就构成了一篇小小说……这就像“脑力激荡”一样,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去很多的可能性,让学生去选择最能触发自己内心的。时间长了,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能自发地想出很多的选择,这何尝不是一种思维训练?教师还可以稍微延长一下交作业的时间,比如:允许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去写一篇命题作文,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酝酿灵感。或者,每学期,老师都可以允许学生写一两篇自己想写的文章,自己加上一些点评或者是创作体会,供全班同学赏析和学习。

让学生喜爱自己的作品,哪怕是失败的尝试。我个人觉得,好的文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人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人生积累和对生命最真的感悟。只要是用心写成的,都值得赞赏。同时,好的文章并不都是一气呵成的,有的是需要反复推敲的。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如果隔一天、隔一个月、隔一年重新去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经常会找到一些值得斟酌之处。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自己的文章,去体会字词的音律和节奏感,去梳理行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再加以修正。这个过程,是好文章锤炼的过程,也是作者自我沉淀的过程。

应试作文也要写。只要有语文考试存在,我想,就会有应试作文的存在。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讲究“个性”,而忽视了阅卷老师对“共性”的要求。读写文章,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新立异并不一定都能得高分,而四平八稳的文章,至少不会得到低分。为了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声誉,学生和老师也许都需要做些无奈的妥协

看来这位家长把新课标吃得很透,中段习作目标中有这样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从另一个角度讲,家长的心里话,说得很实在,也道出了我们教学中的矛盾与尴尬:面临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既要有一般方法的传授——让最差的孩子都会写,不说什么文采,至少要有一点章法;又要呵护学生的个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的要求有难度啊。

不过这个作为我们作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可以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似乎我们也一直在寻寻觅觅,想找到写作或是指导写作的万能钥匙,想为学生开启习作的百宝箱。

上一篇:浅谈如何进行家校合作 下一篇:On the Cultural Education Program for Ov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