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益进补,脾胃先调好

时间:2022-10-03 12:27:44

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依照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秋冬需要进补。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功能的最佳时机。有人认为,补就是吃补药补品,不管自己身体情况,把许多补药补品,如人参、鹿茸、鸡肉、猪肉等等集中,突击食用,称之为“大补”。还有人认为,夏天天气热,不想吃,现在应该好好地吃几顿,把夏天的损失补回来,称之为“贴秋膘”。其实,这些补法不一定是科学的,不但对健康无益,而且,浪费财力物力,甚至可能有损身体。

夏天气温高,人们胃肠功能相对不好,多不思饮食,因此,日常中吃的大多是瓜果、粥类、汤类等清淡和易消化食品,脾胃活动功能亦减弱,秋凉后如马上吃进大量猪、牛、羊、鸡等炖品,或其他一些难以消化的补品,势必加重脾胃的负担,甚至损害其正常消化功能。这正如跑步,必须先经过慢跑后才能逐渐加快一样。如―下吃进大量难以消化的补品,胃肠势必马上加紧工作,才能赶上这突然的需要。结果就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无法消化,营养物质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起疾病。

秋凉进补因人而异

秋凉进补宜先调理脾胃。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故秋凉伊始忌贸然进补。大量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下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药食兼优的芡实也是调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物质,且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功能。

具体而言,进补要因人而异。

有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妇女白带过多、老人身体虚弱、消瘦、食欲不好等身体状况的人,建议常吃银耳。因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肝糖。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养胃、益气、健脑等功效,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补品。

有肺阴虚所致的潮热、盗汗、干咳少痰、咳血等症状者,建议吃点燕窝,可养阴润燥,益气补中。

阴液不足所致的肠煤便秘,皮肤干燥及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头发早白、腰膝酸软者,最好多吃芝麻。

虚劳、消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消瘦、咽干颧赤、咳嗽不止以及妇科诸证者,可多食乌鸡进补。

津液不足诸症,脾胃阴亏或气虚所致的胃脘疼痛者,应多食蜂蜜。

果蔬滋补亲手做

日常蔬菜,以莲藕和菠菜为最。

桂花糯米藕:选肥大莲藕,孔道里填塞糯米,煮熟切开成片,撒上一层白糖和桂花即可。

糖醋藕片:嫩藕去节,削皮洗净切成片,放入沸水锅中焯―下捞出,沥尽水后加入白糖、精盐、食醋、辣椒油、香油拌匀,其口味:咸压酸,酸压甜,非常开胃。

日常水果,以梨子最佳。可生食或加工后再食。

糖水煮梨:梨子去皮后与大枣、萝卜、绿豆等一起熬汤,加上白糖,又吃又喝,治病养生的效果最好。

梨子蜂蜜盅:将梨把儿周围削下来作为盖,掏出梨核儿后,灌上蜂蜜,再把盖盖上,放盘里上锅蒸熟,早晚各吃一个治气管炎有一定疗效。

相关链接:

秋季进补“七不要”

不要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

不要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病人不宜用补药,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证用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热,口淡涎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

不要过度进补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可取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多服用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不要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健胃。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补品中的佳品。

不要重进轻出

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既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畅通。

不要长期用单一补品

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种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不要以贵贱分高低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治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红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证,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以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上一篇:脑出血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下一篇:情感:作文教学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