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寇准的诗歌艺术

时间:2022-10-03 10:35:11

略论寇准的诗歌艺术

摘要:寇准不仅是一位功勋彪炳的政治家,而且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是宋初“晚唐体”诗人的代表,艺术上主学“晚唐”,长于五律,苦吟琢句,诗境狭窄,但他的诗风对“晚唐体”也有所突破。

关键词:寇准;诗歌艺术;晚唐体;突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5-0050-02

寇准是北宋太宗、真宗时期一位功勋彪炳的政治家,而且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收寇准古体、律、绝各体诗歌凡二百六十余首。寇准诗歌既有晚唐风致,又深受盛、中唐诗人的影响,是宋初“晚唐体”诗人中身份特殊、风格较为独特的一位。他的诗歌创作成就虽然无法与其他宋诗大家相颉颃,但在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晚唐体”诗人多为僧、隐之士,借诗歌发穷苦之音。寇准被列为“晚唐体” 代表,并视为其盟主,表面看来这与他所处的显赫政治地位不相协调。究其实质,寇准及其所代表的“晚唐体”出现在宋初,一方面与宋初的政治文化氛围以及晚唐五代以来延续的审美心理的积淀有着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他虽官至卿相,但在仕途上几起几落,屡经波折,在一次又一次的得意与失意、希望与失望的反复中,寇准的心态渐渐趋于淡泊,与“晚唐体”中的僧隐之士心态颇有相通之处。寇准本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1],他十九岁中进士,本欲兼济天下却被放官到荒凉的巴东。此后在仕途上也屡遭,坎坷不平,尤其是晚年被贬至南海。寇准诗歌中大多染上了一层悲凉的时代感伤色彩,正是缘于迁谪流落,飘零不归之感。同时,寇准与同时代的“晚唐体”诗人如潘阆、魏野、林逋、九僧多有交往唱酬,从而深受晚唐诗风影响。寇准在青年时曾作诗示潘阆指正。他与隐士魏野交往尤为密切。景德三年(1006),寇准罢相,贬知陕州,与魏野来往甚多,曾题《赠魏野处士》和《赠隐士二首》赠予魏野,魏野回赠《和呈寇相公见赠》、《上知府寇相公》和《谢呈寇相公召宴》等。他与“九僧”也在一起交游唱和,《湘山野录》卷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寇准与惠崇一起唱和“探阄分题”的趣事。诗人之间的诗歌唱和不仅是一种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工具,也有在相互酬唱中切磋诗艺,相互影响的重要一面。由于寇准位高身重,他被视为宋初“晚唐体”诗人的盟主。

寇准位极人臣,生性豪奢。然而,寇准诗歌创作也绝不类其生活环境和政治地位,寇准诗歌与晚唐诗相类,其诗多留连山水泉石之作,内容大多是寻道访友、登临感怀、或是与朋友吟诗酬唱、与僧道谈禅说玄。诗歌在季节的选择上,寇准多写秋天,有近一百首,如《秋怀》、《早秋二绝》、《秋日》、《荆南秋望》等。在一天的时段选择上,寇准偏好黄昏和夜间。这类诗中表现时间的意象多为夕照、暮烟、寒夜、归鸟、晚舟,与“晚唐体”诗歌在意象选择上有着同样的偏好,如《江上晚行》、《巴东驿秋日晚望》、《夜望》、《暮秋感兴》、《江上晚望怀所知》等。抒感多思乡念友、感春悲秋、伤老自怜等,情调清冷凄婉。正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云:“其诗乃含思凄婉,绰有晚唐之致。”[3]《湘山野录》卷上曰:“然富贵之时,所作诗皆凄楚愁怨。”[4]《苕溪渔隐丛话》:“忠愍公诗思凄婉,盖富于情者。”[5] 在现存寇诗中,多数都表现出离愁别绪、乡思之愁,弥漫着强烈的感伤和悲哀的情调。其五律如《冬夜旅思》:

年少嗟羁旅,烟宵进未能。江楼千里月,雪屋一龛灯。远信凭边雁,孤吟寄岳僧。炉灰愁拥坐,砚水半成冰。

该诗情思凄婉,所描写的孤寒的景物,抒发的愁苦的情怀,都与姚贾诗相仿佛,很有姚贾诗的风味。

寇准诗歌与宋初其他“晚唐体”诗人一样,与姚贾诗风一脉相承,《瀛奎律髓》曰:“莱公诗学晚唐,九僧体相似” [2]。其作诗刻意苦吟,其诗歌中有许多描写自己苦吟情状的诗句。如“发白犹搜句”(《秦中感怀寄江外知己》)、“此夕南轩宿,论诗万虑忘。苦吟秋信近,寂坐漏声长”(《与诗友食宿》)、“孤吟终日对莎地”(《夏日晚凉》)、“江城初雨歇,孤坐役吟身”(《秋雨怀友生》)、“万事不关虑,孤吟役此生”(《书怀寄韦山人》)、“劳寻苦吟伴,独入乱山行”(《喜吉上人至》)等。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善于在狭窄的诗境中雕字琢句。许多诗歌旨在摹[前之景,抒一己之情,境界纤小,皆与林逋、魏野之作大体无异,如《水村即事》:

虚斋临远水,吟钓度朝晡。苇岸秋声合,莎亭鹤影孤。片云藏叠,野烧起寒芜。独步时吟望,离人隔五湖。

诗中“秋声”、“鹤影”互映,“合”、“孤”衬照,画出秋色之神。以“独步”、“五湖”回应开篇“虚斋”、“远水”,使写景之意象与抒情之意象重合。诗的结尾虽笔放五湖,但一个“隔”字仍将诗人牢牢限于“虚斋”的狭小境地,鲜明地体现“晚唐体”诗人“唯搜[前景而深刻思之”的创作特点。寇准的其他五律诗句如“少梦虫声碎,无风树影闲”(《夜坐有怀寄张士逊》),“寒蛩啼暗壁,败叶下苍苔”(《楚江夜怀》)等,这些描写琐碎幽深之景、工致小巧的句子,与贾岛“茧从枯树出,蛩入破阶藏”(《寄胡遇》)以及姚合“蚁行经古藓,鹤毳落深松”(《过无可上人院》)等在情趣、基调上没什么区别。

寇准虽是宋初“晚唐体”诗人的代表,但他的诗歌风格不尽在“晚唐体”的范围之内,对“晚唐体”诗风有所突破。由于寇准身份的特殊,寇准的诗歌创作除效法姚合、贾岛之外,对盛唐和中唐诗人诗歌多有所取法。同时人范雍为他的诗集作序,说他:“平昔酷爱王右丞、韦苏州诗。”寇准少年时所作的《塞上》诗中“征人临迥碛,归燕别沧州”一联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如出一辙。《春日登楼怀归》中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两句明显化自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

“晚唐体”诗人刻意苦吟,反复推敲,使其创作在对句中显出极佳的功夫,常有沁人心脾的佳句,却少有浑然一体的名篇。寇准虽也崇尚苦吟,但是由于他具有比隐士、僧人远为丰富的人生经历,因此不必单纯依靠冥思苦想和搜索身边琐细事物来寻求对仗之工稳,所以他的诗作并不全都拘泥于格律。他不一味专注于一联一句的刻画,而很注重全篇的浑融完整,诗歌首尾意脉贯通,注重“全篇构思”,从而有些诗歌突破了“有句无篇”的窘境。如《秋兴呈裴李二同年》(其一):

秋兴逐凉吹,飒风驱烦襟。人悲故乡远,叶落空山深。楚俗伤去恨,秦城稀来音。何当返烟渭,自乐于园林。

这样诗意圆融、自然流畅的诗作,不是单纯汲汲于追求“佳句”的诗人所能够作出来的。他的有些诗句也并不力求对仗工稳妥帖,因而显得生动流畅。如“故园应坠叶,昨夜又西风”(《秋思》)、“游子在何处,秋风吹五湖”(《江上晚望怀所知》),“有时闻落叶,不语立残阳”(《暮秋感兴》)、“明月夜还满,故人秋未来”(《楚江夜怀》)等。

在诗歌体裁上,“晚唐体”诗歌一般于五律之外,其他各体诗歌的成就都非常有限。宋初“晚唐体”诗人中,魏野的五律为人所称道,至于“九僧”,更是“第自五言律外,诸体一无可观。”[6]他们当中只有寇准在五律之外另辟一片创作天地,是宋初“晚唐体”诗人中唯一擅长绝句的诗人,他在七律、五绝、七绝的创作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其是七绝。从数量上看,寇准现存诗歌二百六十余首,五律和七绝的数量各有近百首左右,如着[于艺术成就,他的七绝成就应在五律之上。如《江南春》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香散东风起,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明前七子之一何景明,认为“宋人诗不必观”,其友杨慎曾抄此诗问仲默:“这是何人诗?”仲默读过后道:“唐诗也”。[7] 崇唐抑宋的何景明曾把这首诗误认为唐诗,由此可见寇诗之风韵情调。寇准的这首七绝的确含蓄蕴藉,情韵绵长。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中选了寇准两首七绝,评曰:“他的七言绝诗比较不依傍前人,最有韵味。”其句如“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书河上亭壁》),“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夏日》)等,情景交融,清丽深婉,都是值得玩味的佳作。

在诗歌题材范围与情感抒发上,“晚唐体”多隐逸僧侣之士,他们远离现实,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本身生活圈子狭窄,诗歌题材不出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等之外,内容单调贫乏,抒发孤高傲世的淡泊情怀。寇准身为朝廷命官,活动范围不象“九僧”那样局促于僧舍庙宇之间,也不是如隐士那样终日与山水泉石为伍。寇准也无法做到隐逸诗人那种超越红尘般的平淡和冷静,他的一小部分诗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诗歌中充满慷慨不平之气,如《感兴》:

忆昔金门初射策,一日声华喧九陌。少年得意出风尘,自为青云无所隔。主上抡才登桂堂,神京进秩奔殊方。墨绶铜章竟何用,巴云瘴雨徒荒凉。有时扼腕生忧端,儒书读尽犹饥寒。丈夫意气到如此,搔首空歌行路难。

诗歌回忆了昔日少年得意之状,充满了如今空有满腹才华而不得其用,怀才而不遇的牢骚不平,进而也表达对天下的儒门寒士的忧虑。寇准诗中有“赴义忘白刃,奋节凌秋霜”(《述怀》)的凌云壮志;也有“正是旅愁悲远宦,况逢边塞向残年”(《冬日偶成》)的羁旅穷愁;还有“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塞上》)的积极进取。这些世俗情感的诗歌都是“晚唐体”其他诗人所缺乏的。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等撰.宋史[M].中华书局,1985.9527.

[2] [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一O[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42.

[3] [清]永等.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书局,1965.1306.

[4] [宋]文莹.湘山野录[M].中华书局,1984.8.

[5] [明]胡仔纂.苕溪渔隐丛话[M]后集卷二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37.

[6] [明]胡应麟.诗薮o杂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317.

[7] [明]杨慎.升庵诗话[M]卷十二.中华书局,1983.873.

上一篇: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精神性解读 下一篇:科技推动时尚 时尚引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