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县茶区害虫茶尺蠖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时间:2022-10-03 09:59:18

摘要:茶尺蠖是茶叶的一种主要害虫,一般一年5~6代,一、二生整齐,三代后世代重叠,主要以第一、四、六生量大,以夏秋茶受害较重,特别是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茶尺蠖常暴发成灾。防治策略上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绿色防控。

关健词:茶尺蠖;发生特点;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43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4-2875-03

Occur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 in Tea Area of Yingshan County

DENG De-zhi,HUA De-zheng,DUAN Zheng-xiang

(Agro-technologyExtension Center of Yingshan County in Hubei Province, Yingshan 438700, Hubei, China)

Abstract: 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 was one primary pest of tea-plant, they bred five to six generations a year. Their productions were in order dur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s, and they were overlapingly reproduced in the following rebirth. In the first, forth and sixth generation they appeared in large number, therefore, the tea grow in summer and autumn suffered most, especially in the last ten days of September and first ten days of October when 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s overwhelmingly outbreaked. It should be controlled on the basis of adapting rational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ly combining with other physics, biology and chemistry methods.

Key words: 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 occurance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strategies

茶尺蠖是茶叶生产中为害较大的主要害虫之一,又名拱背虫、吊丝虫,属鳞翅目尺蛾科,在我国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省茶区[1]。

茶尺蠖在英山县全县茶区都有发生,以海拔500 m以下平畈连片茶区发生较重,一般以夏秋茶受害严重。茶尺蠖成虫体长9~12 mm,翅展20~30 mm,雄蛾较小,体灰白,头胸背面密被鳞片和绒毛,翅面疏被茶褐色至黑褐色鳞粉,有4条黑褐色波状横线,即内横线、亚外缘线和外缘线,亚外缘线和内横线常不明显,前后翅外缘分别有7个和5个小黑点,秋季虫体较大,体色较深,线纹亦较明显,雄蛾一般体色较深。卵长约0.8 mm,宽约0.6 mm,椭圆形,初产时鲜绿色,后渐变黄绿色,再转灰褐色,孵化时为黑色,常数十粒至百余粒重叠成堆,上覆白色絮状物,幼虫头黄褐色,胸腹部灰褐至深褐色[2],一龄幼虫仅食嫩叶的上表皮和叶肉,残留一层表皮,呈点状焦斑,二龄开始蚕食叶缘,形成缺刻,3龄后食量大,不分老嫩叶甚至叶脉、叶柄也被吃光,使茶树形成秃枝,状如火烧。

茶尺蠖在湖北一年发生6~7代,在英山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土表下1~3 cm深的土层中越冬,一般次年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卵堆产于茶树上部枝杈或茎杆缝隙处和枯枝落叶上,每只雌虫产卵200~400粒[3],在英山县茶尺蠖幼虫一般始见于4月中旬,高峰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二生相对比较整齐,自第三代后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全年以8、9月间秋茶受害严重,常暴发成灾。一般卵历期6~10 d,幼虫期11~48 d(一般15 d左右),蛹7~13 d(越冬蛹4个月以上),成虫期3~6 d[3]。成虫羽化后2~3 d即交尾产卵。

1茶尺蠖近十年在英山县发生的特点

1.1第一生时间相对稳定、虫量不等

从表1可看出,第一代茶虫蠖始见幼虫和1~3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变化不大,始见于4月中旬,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而虫量有变化,以2008年最低,分析原因主要是这一年出现寒冬天气,冬季长时间低温,冻死了大部份越冬虫蛹,减轻了第一代茶尺蠖的发生和危害。

1.2茶尺蠖在英山县每年发生6代,以第一代、第四代和第六生量大,为害重

近三年用捕网法调查,英山县茶尺蠖发生代数和平均发生量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茶尺蠖以4月中下旬和9月下旬的虫量最大,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气温适宜,一般4月下旬和9月下旬,气温都在20~25 ℃左右,最适宜茶尺蠖的生长、繁殖;二是4月中旬春茶旺季,人们为了保证茶叶质量一般也较少用药,而9月下旬,采茶基本结束,人们较少到茶园检查虫情,往往会由于粗心大意而没有及时用药控制虫情,造成茶尺蠖暴发成灾,每年都有被茶尺蠖吃成秃杆的茶园。其有两大危害,一是茶树被吃成秃杆,严重影响树势,没有绿色层,茶树抗逆抗冻能力低,许多茶树被冻伤冻死;二是春季迟发,严重影响春茶的产量,严重时几乎不能采春茶,春茶价高质好,不能采春茶,效益、产值损失最为严重。

1.3高海拔山区和零散稀植的茶园茶尺蠖发生量较轻

根据调查和总结,一般海拔500 m以下的平地较500 m以上的高山茶区发生严重。在英山杨柳、温泉、红山、雷店、孔坊等乡镇的发生重于陶河、张咀、草盘等山头地区。避风向阳的茶园发生早而重,保水性好的平地丘陵低山茶园发生重,受害减收显著。茶树密度大的田块较稀植、零散的茶园发生重。2008~2010年连续3年每年5月3日定点调查不同海拨高度茶区第一代茶尺蠖平均发生量,其中,陶河乡高冲村和孔坊乡狮子坳村4块定点茶园茶尺蠖发生量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海拔750 m以上的高冲村连续3年第一代茶尺蠖发生量都小于防治指标,所以在高冲村第一代茶尺蠖没有必要用药,也无人用药,而在孔坊乡海拨150 m左右的狮子坳村每年第一代茶尺蠖发生量都大大超过每平方米7头幼虫的防治指标,必须用药防治。

2防治策略

2.1农业防治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在寒冷的冬季结合中耕除草,将茶冠下15 cm的表土进行翻耕,将土下的茶尺蠖越冬蛹翻至土面,利用冬季雨雪低温将蛹冻死。二是合理稀植,增加茶园的通风透光,能较好地控制茶尺蠖的数量,达到少用药或不用药的目的。三是合理修剪,将带虫枝叶带出田外,可以大量减少田间茶尺蠖的发生数量。

2.2物理防治

主要用频振式黑光灯进行诱杀。利用茶尺蠖成虫对光的趋性,每2.0~3.3 hm2茶园安装1个频振式黑光灯,可以较好地减少成虫数量,达到少用药并减少用药次数的目的,另外还可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成虫。

2.3生物防治

主要利用天敌,如鸟、昆虫、真菌、细菌、病毒等有益生物对虫害的控制[4]。在茶尺蠖的防治上一是可利用茶尺蠖绒茧蜂寄生茶尺蠖,若幼虫寄生率达40%以上时,基本上可以减掉下一代害虫的用药防控。二是利用茶尺蠖核形多角体病毒,在春季茶尺蠖发生时进行喷雾,效果也很好。三是利用白僵菌和Bt配制的商品药剂进行防治。如在幼虫发生高峰期阴雨天气多,适温高湿的情况下用药效果很好。茶园养鸡可很好地减少茶园害虫的数量。

2.4化学药剂防治

化学防治是防控茶尺蠖的最后一道补救措施,在其他方法效果不能有效控制茶尺蠖发生的数量时使用,防治标准是成龄投产茶园茶尺蠖幼虫每平方米达到7头以上,防治适期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5],用药可用联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除虫脲等药剂。特别要注意不能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胺磷、戊氰菊酯等,确保食品安全和绿色环保。另外还必须严格遵循安全间隔期和用药浓度及同品种的连续使用次数等,以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确保食品安全和绿色环保。

参考文献:

[1] 郭书普.农业实用技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96.657-660.

[2] 吕佩珂,苏慧兰,吕超.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下册)[M].第三版.北京:远方出版社,2007.808-810.

[3] 《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编绘组.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第六分册:茶树病虫[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44-45.

[4] 丁锦华,苏建亚.农业昆虫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 李传友.茶叶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64-7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六种植物的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下一篇:5种生物源杀虫剂防治辣椒烟青虫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