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芬兰“教育公平”理念的探析

时间:2022-10-03 09:54:17

对芬兰“教育公平”理念的探析

【摘 要】教育公平对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教育公平”理念的内涵进行概括分析,然后再说明当前芬兰教育中体现教育公平理念的具体表现,最后简要的阐述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公平 芬兰教育 理念

芬兰是全球教育落差最小的国家,在教育资源方面分配得比较均衡。而教育公平的理念更是深入到芬兰骨髓之中,在全球PISA测验中,没有通过测验的平均比例是20%,但是芬兰学生的失败率却远远低于这个比例,只有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芬兰的教学成果是相对均衡的,而芬兰的教育资源的分配,在受城乡、种族、性别、阶级等这方面因素的影响力则更小。

一、“教育公平”理念的内涵

公平自古以来都是属于历史范畴的一种价值观,在不同时期以及从不同角度来看,它都有自己特殊的含义。如古罗马法学家乌尔庇安就是从法学的角度来阐述公平的定义,他认为“公平乃是每个人获得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伦理学家麦金泰尔则认为“公平是给每个人(包括给予者本人)应得的本分”。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公平是一种权利和利益上分配的平等。有关公平的内涵也许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它既属于一种道德范畴,也属于一种价值观。受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性别、职业、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公平的定义,但是“公平”的内涵应该是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的。

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平等的一个助推器,所以对它的深入研究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在很多学者仅仅认为教育公平是涉及教育领域的一个权利和义务的分配问题,实际上这只是从法学角度上来说明的。教育公平从动态上来讲,被广大学者所承认的是可以分为起点、过程、结果的公平,而在很多国家现在基本上都达到了起点上的公平,也就是教育机会的均等―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过程公平,有的学者把它直接概括成教育条件的公平,因为当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学校层次方面有很大的差别,进而影响到了他们受教育的质量。但是,这只是一种形式上不公平的体现,真正的教育过程公平应该是外在的条件和内在情感的结合,比如在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方面,教育者是不是在遵循着一种相对公平的价值观。教育结果的公平,从字面上来理解,也就是受教育者在获得学业上成功的机会是相对公平的。一般来说,如果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做到了相对公平,结果自然是水到渠成的。

二、芬兰“教育公平”理念实施的具体表现

芬兰是北欧的一个小国,它是世界上靠北的国家之一,全国四分之一的领土在北极圈内,冬季非常寒冷。就是这样一个气候恶劣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尤其在教育方面,作为全世界教育落差最小的国家,它在教育公平理念的实施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芬兰,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只是其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芬兰学者认为班级授课制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个性活泼的学生。针对这些比较坐不住的学生,他们会设计一些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的模式,并且会和孩子一起规划课程中的内容,从他们有兴趣的方面着手。比如,在上课的时间,有的教室都没有人,那可能是老师安排这些学生去各个商家那学习,然后明后天再谈论自己学习后的感受。

(二)对弱势群体学生的特别关注

如果说全世界都在想方设法地为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制定特殊的学习计划,那么芬兰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另类的国家,因为芬兰从来只为弱势量身定做教育。芬兰的“弱势”辅导制度充满了人文关怀,在芬兰有些学校的课堂,你会发现除了上课的专职老师,还有校方特别配备的特殊教育老师。他们会帮助这些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从小能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关怀,感觉自己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都能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三)人性化的课程设置

芬兰的课程以核心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一起的,整个课程的设置是非常人性化和公平性的。芬兰的核心课程是由教育专家、教师、社会工作服务者等共同商讨决定的,而校本课程则是各个学校制定的,在制定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会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同时还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来参与讨论,他们认为只有经过这样人性化的方式来制定课程计划,才能更好地保证上课的质量。

(四)以自我评估为主要方式的教师评价机制

在芬兰教育中,就是尽可能地不比较、不评分,对学生和老师都一样。在学校不给老师做无所谓的评比和评分,不给老师打考核,没有督察,也没有评鉴报告。因为在芬兰人的眼中,他们的老师都是一样好,芬兰基础教育的老师都拥有硕士学位,而且也具备研究、教学等多种能力。但是,他们也不是不进行评估,只不过主要是以教师自己来总结,比如这一学期中自己最满意的教学成果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又是在哪些地方,也就是让教师自己发现优势和劣势。芬兰的教育学者认为,这才是一种公平的评估方式,因为它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思考的,以充分相信教师为前提的。

三、芬兰的“教育公平”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芬兰的“教育公平”理念之所以实施得那么好,是因为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为它做了铺垫。芬兰地广人稀,经济比较发达,芬兰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平等、公正的发展教育,它通过经济补助等多种方式,来消除由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原因而不能公平的接受教育的障碍。这个国家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因而它的芬兰教育模式才能实施得这样好。

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国情等方面都与芬兰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完全照搬芬兰模式对于中国来说是不现实的,但在有些方面仍值得借鉴。

(一)小班化教学

在芬兰,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这种小班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有利于保证教育的质量,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但是,由于长期受择校制度和人口因素的影响,在很多地方出现的都是大班教学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学校。随着中国适龄儿童的减少,各式学校的增加,小班化的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梦想,作为国家教育部门也应该开始逐渐普及这种教学方式,它对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地位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制定灵活的教学计划

芬兰的教学计划是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它是根据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而且还会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学生的需要,如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教学计划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他们就会不断做出调整。国内现在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一般是从他们所认为的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的角度出发,很少会考虑到弱势群体学生的需要,有时候甚至还要赶进度。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学好知识,都能受到公平的关怀,学校和老师应该适当的改变策略,制定出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计划。

(三)导师制的管理

导师制是美国初任教师的一种入职策略,通常刚刚入职的老师会有一个导师来带领,在讲课、备课等方面进行全程辅导。中国的导师制度现在局限于在研究生阶段,其实完全可以从中小学开始实行这种制度。我国在长时间都习惯于一个班只有一个班主任,一方面班主任的负担过重,另一方面无暇顾及所有学生,如果一个导师负责10个左右的学生,包括他们的学习、生活,我想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当然它需要国家财政强有力的保障,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教育经费的增长,这种制度很快可以试行的。

四、总结

芬兰作为全世界“教育公平”理念实施的榜样者,可以说是成功地征服了全球,它们的教育丝毫不带有功利性、阶级性,这和芬兰这个国家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政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教育公平是促进国家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找到适合我们中国教育的策略,对于整个中国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博登海墨.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53.

[2]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理性[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56.

[3]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55.

[5]皮拥军.OECD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典范一韩国和芬兰[J].比较教育研究,2007.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在“易班”推广中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让学生在感受美中激发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