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保护规划:凸显岭南特色,重现沙面活力

时间:2022-10-03 09:23:27

沙面保护规划:凸显岭南特色,重现沙面活力

摘要:在《广州沙面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详细规划)》中,以“凸显岭南特色,重现沙面活力”为理念,通过环境整治、建筑保护控制等措施,平衡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沙面;保护; 岭南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沙面,原是一片沙洲,南临白鹅潭,北面与沙基(今六二三路)相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两国以“十三行被毁,须回复商馆洋行”为借口,于咸丰九年(1859年)胁迫清政府吧沙面划为租界,在其北面挖掘人工河(今沙基涌),划洲成岛,并在1861年迫使两广总督签订租约,自此沙面成为英法租界,直至1946年,沙面才被中国政府正式收回。1996年11月,“广州沙面建筑群(清)”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沙面历史文化街区”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因1861年后,英国和法国人主要参与了沙面岛的建设,沙面的格局和建筑形式体现了很强烈欧陆风情的特点。沙面是广州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景点,曾是“羊城八景”之一。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冲刷以及违法建设、使用性破坏,这个在白鹅潭畔曾经优雅迷人的小岛,已显得陈旧和黯然。2004年,为进一步推动沙面地区历史文化保护,改善沙面地区环境和交通设施水平,笔者参与了广州市规划局组织开展了《广州沙面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详细规划)》工作(规划于2010年通过广州市政府审批)。笔者在规划中,结合沙面所处的地域特点和自身特色,尝试以“凸显岭南特色,重现沙面活力”为理念,通过一系列规划手段,重现小岛昔日的光彩。

1.沙面与岭南特色

岭南,泛指五岭以南,狭义上也代制广州。岭南文化,体现在饮食、语言、建筑、宗教等方面,因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人文历史等因素,塑造其鲜明独特之处。简洁实用,尊重人文历史、尊重自然环境,追求隽永之美,兼容并蓄是岭南特色的重要组成。沙面临江自然生态环境组织出 “鹅潭夜月”、“珠水晴波”的特色景观,岛上各种中西交融和谐并存的建筑,正是岭南特色的最好体现。

2.保护岭南特色自然环境

2.1拆除白天鹅引桥

沙面白天鹅宾馆在1980年建造之时,为了解决宾馆与外界交通联系,建造了一条连通宾馆与沿江西路的专用引桥。引桥建造于沙面岛南岸的珠江之上,破坏了白鹅潭的景观,阻断了白鹅潭与沙面的联系。为恢复沙面岛历史环境,规划拆除引桥,并从统筹区域交通的角度提出了两个交通方案:一个是把西侧的简单浮桥改装成永久桥,作为岛的主要车行出入口,东侧为紧急出入口,岛内交通管制,远期基本步行化。通过珠江隧道等设施来组织区域交通;另一个方案是在沙面南街地下设隧道,在网球场下方设置大型地下二层的停车场(960个泊位),并在沙面岛的周边建四个停车场,增加1000个泊位。两个方案的目的,均为了恢复沙面岛“水天一色”、“水岛交融“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

2.2 凸显岛内空间格局

沙面体现着当时欧洲城市规划的理念,内部空间格局为“一横六纵”,“一横”为沙面大街绿化景观带,“六纵”为沙面一街至六街等六条道路;以沙面大街为轴线南北侧各街区整齐排布。

规划重点对沙面大街将进行绿化带整治,对中央绿带的园林绿化、地面铺装、城市家具等进行重新设计,并结合两侧的的百年古树和不同风格的建筑,将绿带设计成五个主题区:包括典雅林、和平苑、友好园、律动带、叠水泉。设计更多地考虑了市民和游客的需要,为景观绿带添加了游憩、健身等功能。

其余街道根据交通组织规划,分别按步行和车型的特点按对地面铺装和道路绿化进行了整治。

2.3 沙基涌水环境设计

规划发掘沙基涌水环境的历史文脉,强化原有的滨水景观特征界面;结合沙面的景观特征及河涌的周边环境,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对节点、界面等进行重新设计;整合沙基涌沿岸以细叶榕和樟树为主的古树、石埠头、花坛栏杆等景观元素,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滨水景观系统。

2.4 沙面公园环境优化

沙面公园位于沙面南端、白鹅潭畔的沙面公园,是以前英租界的“女皇花园”,是岛上文物建筑之一。1980年建设白天鹅宾馆时,同时填江扩建。因使用多年,公园的绿化和设施已较为陈旧,规划优化沙面公园环境,将公园分为入口区、水景区、休闲区、滨江景观带、引桥下景观区等五个景区,重现沙面公园绿意盎然、安静祥和的气质。

3.保护历史建筑及优秀岭南建筑

沙面的文物、历史建筑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以下几类:殖民式风格、折衷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风格、受新建筑运动的影响以及受中国民族建筑的影响的风格,展现出较高的建筑艺术特色。白天鹅宾馆,融汇了中西方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特点,是现代岭南建筑的优秀作品。

3.1 建立建筑控制图则

沙面岛主要建构筑物有160多处。根据建筑建筑的建成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科学和景观价值等因素,并引用沙面三维扫描虚拟技术成果,确定建筑的历史信息和现状信息,将沙面建筑划分为文物建筑和非文物类建筑。规划通过制定详细的建筑控制图则,为每座建筑建立编号和档案,提出具体的控制指引,以便管理和实施。针对文物建筑提出了保护与利用措施,包括建筑内部的控制指引;对非文物建筑提出建设控制措施,提出拆除违法建筑和违法加建部分的要求,使沙面建筑体量和风格保持和谐。

3.2 根据规划实施的建筑整治

2010年借亚运会在广州召开的东风,根据沙面规划指引,开展岛上大规模的建筑整治。整治工作重点为: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建筑。主要包括建筑的修缮设计与原貌恢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粗糙的半旧建筑整饰设计等。对文物建筑的建筑外观,强调“修旧如旧”,“露出真容”,清除涂在外墙上的油漆和涂料。在坚持“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融古铸新”;对非文物建筑,按照总建设量原则上不增加的前提条件下,在视野所及的范围内风貌协调一致,根据建筑的特性加入各种欧式元素和细部装饰,使沙面既保持活力又突显风格。通过建筑整治,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恢复了原貌,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细部如外廊、“牛角”等得以重新展示,建筑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得到了改善。

3.3 白天鹅宾馆现代建筑风貌区专题研究

白天鹅宾馆从外部环境到室内环境,从体形到空间,从功能布局到艺术的处理游刃有余,外国建筑的空间处理手法与中国园林空间巧妙结合,现代材料设备与传统岭南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是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的杰出代表。白天鹅的建筑体量与建筑风格与其余沙面建筑不同,规划将白天鹅所在地块划为现代建筑风貌区进行专题研究。就拆除专用引桥后的宾馆交通组织,建筑功能优化,平面布局调整,与周边环境协调(主要建议打通沙面六街与珠江的视线廊道)等提出指导性建议。

4.重现沙面活力,弘扬岭南文化

规划在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内涵上有了新的延伸,历史街区保护与广州旧城保护综合考虑,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和教育活动;通过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引入社会资金,对文物建筑在保护的基础上采取了活化措施,设置沙面历史博物馆、岭南艺术展览馆等,变“静态保护”为“发展式保护”,向广大中外游客宣传了岭南文化。

上一篇:港口与航道工程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 下一篇:浅析影响公路建设投资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