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之后还能有多少学生念起我们

时间:2022-10-03 07:55:28

多少年之后还能有多少学生念起我们

还记得昨天,昨天恍惚就在眼前,就我而言,昨天分明就是你们的今天。常常有人问,假如再有一回人生青春路,你怎么走过?

不懈读书。我在文化沙漠的时代完成了基础教育,正是最想读书的年岁却无书可读。等到高考恢复,进入大学,读书和背书成为我主要的生活,直至今天。那么,究竟“读”什么?我的体会是,既重专精,又求广博,关键是自己喜欢。

总在想事。做了教师便总是斟酌和琢磨,想怎么教,又让孩子怎么学;想语文课程的价值,想教育的规律,想教育理念与行动的关系。那么,究竟“想”什么?一言以蔽之,有关教育的常识、本真和规律以及如何按照常识、本真和规律教育教学。

常找“新路”。教育是一种实践的事业,教学是一项实际的工作。“教”好自己的学科,“育”出优秀的人才,是硬道理。教学的实行,既有前人的经验,又有今人的成果。当中外理论杂陈,时尚模式风行,我曾经眼花缭乱,常常魂不守舍,少有自信,以为新鲜一定优秀,“大家”肯定正确。多少年多少次的践行之后,我才逐渐悟出,鲁迅先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论断有多么英明;尽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模仿、借鉴应是必需,但自己成功的实践,经由理性思索过滤、提升过的经验,可能才最能带给我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成功。那么,“新路”究竟在哪?常常就在自己脚下;这其中,自信和自觉十分重要。

这三项“工作”,几乎完完全全伴随了我中学教学的24年。我失去过好多机会,但我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我并不懂得“有心栽花”刻意去迎合什么人和事,但我有幸常常“无意插柳”,遇到了好多优秀的伯乐和机遇。我的经历几乎一点也没有悬念地验证了一个观点:机会一定是等待着那些有所准备的人。之所以一定要强调“有准备”,是因为归根结底,若是没有这24年的基层一线的教学积累,没有这漫长岁月中对读书、想事、找路的坚持和坚守,我不敢想象“好运”会如同馅饼一般从天空掉落,而且恰恰就掉落在我的盘子里。

今天的时代与我之当年已然迥异,丰富和繁杂,自我和多元,机会和挑战,几乎令人眼花缭乱;选择,已然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权利。但伴生的是犹豫和迷惘。

我们看到,在少量学校,有些青年教师满足于上完课,坐完班,做完活,便安步当车,安之若素,再也不思不求其余了。谈职称,论职务,一般都不太提得起精神和兴趣。即使身边不乏一些努力向上者,有建树,获荣誉,得奖励,也刺激不了他们的神经。这当中,不乏有才有志、曾经真的期求在教育领域一展宏图的人。

我想,所以如此,原因肯定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现实、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升学、家庭生活等的“合力”重压,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子。但是我以为,这些“客观”,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每时每刻都在面对的。问题是,我们都曾经有对于教育、学生的理解,我们都有实现理想的愿景,我们也许谁都不可能一个早晨改变中国教育和社会的现实,但一味沉湎于伤感、失望、萎靡、退让、躲避、放弃,于己于人又有什么好处呢?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这许多年的教育改革、学校发展,教育内外已经逐渐“共识”到,教师发展就是教育发展,教师发展就应是教育行政、学校、校长工作的核心要素。紧承这样的理念和追求,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成长设计和搭建了几近完美的立体网络和台阶。就江苏而言,几乎所有想要发展、稍有发展的老师都会在这样的框架、坐标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样的条件、环境、机遇,是中国有教育以来从未有过的。

当然这也是应试的惨烈与真教育的纯正对阵博弈的时代,而这常常又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可以大展宏图的时代,转型期的暂时的“乱”也许恰恰可以成就思想的“百家”,产生一批又一批实践的“先驱”。

问题是,我们良知还在、远志犹存的青年教师们,是否做好了追求卓异、辛苦耕耘直至数十年不辍的心理准备?

我经常说,好老师就是多少年之后还能让自己曾经的学生经常念起的老师。什么是“多少年之后”?我的体会,也就是青年到中老年的距离,从时间看,或许就是转瞬之间。

转瞬之间,最害怕的是一念之差;这样说来,你我又怎能不珍惜!

(作者系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江苏省特级教师)

上一篇:智力落后儿童的主题教学 下一篇:致橡树(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