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西部地区高产水稻施肥模式

时间:2022-10-03 07:38:20

吉林省西部地区高产水稻施肥模式

【摘要】 随着吉林省西部地区引嫩入白工程的实施,大量中低产田被改造成水田,水稻的种植面积大量增加,水稻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是吉林省西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微量元素缺乏区,尤其有效锌含量处于中低水平。

【关键词】 吉林省西部 高产水稻 施肥模式

在水田使用锌肥是对缺锌土壤种植水稻增加单位面积产量非常有效的技术之一,同时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性。水稻在正常使用氮、磷、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土质情况增施用锌肥,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综合使用,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业效益。

1.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适合吉林省西部的品种如吉粳88、长白10等品种。

2.施肥原则

2.1 配方施肥 根据以土定产、以产定肥、因缺补缺、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平衡施用的原则,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壤缺锌的情况下全面适量补充锌肥。 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kg稻谷需要吸收氮素2.0~2.4kg,五氧化二磷0.9~1.4kg,氧化钾 1.6~2.1kg,综合考虑土壤供应能力、肥料利用效率以及生产水平等因素,根据吉林西部地区土壤养分含量的实际情况,推荐施用氮、磷、钾配比应为1:0.5∶0.6。

2.2施足基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属完全肥料,除含有氮、磷、钾外,还有钠、镁、硫、钙及各种微量元素,施用有机肥,可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保肥保水性,促进稻株稳健生长,从而利于水稻获得高产优质。农家肥一定要选用腐熟的农家肥。

2.3.控制氮素肥 水稻适量施用氮肥可促进稻株发棵生长,但过量施用,不仅会造成无效分孽增多、变青、倒伏、病虫害加剧,而且还会导致空秕粒多、结实率下降,影响水稻产量。因此,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

2.4重视施用磷钾肥 磷钾肥是水稻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可增强植株体内活动力,促进养分合成与运转,加强光合作用,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使谷粒充实饱满,提高产量。磷肥以基肥为宜,钾肥以追施较好。

2.5 使用微量元素锌肥 微量元素如锌能改善水稻根部氧的供应,增强稻株的抗逆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促进后期根系发育,延长叶片功能期,防止早衰;能加速花的发育,增加花粉数量,促进花粒萌发,有利于提高水稻成穗率;还能促进穗大粒多,提高结实率和子粒的充实度,从而增加稻谷产量。可采用用底肥和叶面肥配合使用的方法进行补充。

3.高产水稻施肥模式参考

3.1施肥总量与配比 施肥的氮、磷、钾配比应为1∶0.5∶0.6,总量约为:氮12~15kg,五氧化二磷6~8kg,氧化钾7~9kg。

3.2 施肥方案 施厩肥300~500kg/亩作基肥,尿素7~9kg/亩、过磷酸钙60~70kg/亩、氧化钾 5~6kg/亩、硫酸锌1.0kg/亩,锌肥和尿素混合使用。分两次追肥:分蘖期每亩施尿素5~7kg、氧化钾 4~6 kg,硫酸锌1.0 kg;孕穗期每亩施尿素6~8 kg、氧化钾 4~6 kg,喷施0.2%~0.4%硫酸锌溶液50L/亩各一次。

4.田间管理

4.1水稻田间管理 通过人为采取一系列的促、控措施,协调大田中水稻的生态环境,调节好水稻生育过程中个体与群体、地上部与地下部、前期与后期的矛盾,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其原则是:根据水稻品种特性,以生育阶段的主攻方向为目标,以苗情为指标,以肥水为手段进行促、控。看天、看地、看苗施肥,看土、看苗、看肥定水,及时中耕除草,防治病虫确保水稻生长协调,发育良好。

4.2 及时查苗补苗,保证全苗,早施分蘖肥 为保证分蘖早生快发,应在返青后立即追施蘖肥,调节水层。插秧后,植株吸水力下降,但叶面蒸腾却减少,易失去水分平衡,此时保持30~50mm深水层,维持株间较高湿度,降底蒸腾作用。利用返青成活,返青后采取浅水勤灌,使稻株基部通风透光性良好,提高土温,增加土壤氧气含量,以利于根的发育,增强吸肥能力,增强光合作用,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及时中耕除草的目的在于疏松表土,改善土壤通透性,使土肥融合,促进根系及分蘖迅速发生,消灭杂草,减少养分消耗及病虫为害。防治病虫应加强预测预报,抓住病虫发生关键时期,重点进行防治,防止病虫蔓延,使用无毒无残留农药,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成熟后及时收获。

上一篇:盐碱地稻田灌溉技术 下一篇:水稻施肥 依需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