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享受课堂中成长

时间:2022-10-03 07:33:27

让学生在享受课堂中成长

课堂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把握住课堂也就把握住了教育的战略最高点。课堂中实施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学校育人的效果。斯宾塞认为:“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所以。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尊重课堂,展现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学习、享受成长的快乐。

一、学生心目中的课堂

学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为了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心目中的课堂,笔者对所在级部(高二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作为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学生们给出了五种回答:教师授课要有感染力,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有活力;知识的讲解要清晰、透彻,课堂节奏紧凑,课堂效率高;师生平等互动,一起探讨问题,深入思考,拓展思维,教学相长;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一味追求考试成绩;教师学识渊博、充满智慧,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帮助学生成长。

可见,对于那种满堂灌、毫无乐趣、情趣可言的课堂,学生是抵制的,而对于那种灵动、有活力、能带给他们幸福快乐的课堂,则充满了渴望。

二、创造让学生享受快乐成长的课堂

一是用优质的语言表达能力感染学生。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教师以“舌耕”为业,孕育人的心灵,自然应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应体现在如于漪老师所表达的那样:“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一定要做到清楚明白,在清楚明白、通俗易懂的基础上,还要力求做到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用语言“粘”住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提到,“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是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教师的语言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所表达的意思模糊不清,以至于使学生不得不用尽全身力气才能听懂一点东西,学生们就会感到疲劳,甚至一节课就会精疲力竭。”因此,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其次,要想跟上学生的脚步,教师的语言运用还要体现时代特色,与时俱进。像流行的新词穿越、组团、爆满等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教师要了解。教师语言能紧跟上时代步伐,也就紧跟上了学生成长的脚步。这可以拉近其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心灵。因此,加强教师语言修养,提升语言运用的魅力,用语言的力量去打动他们,是教师的必修课。

二是用精心的课堂设计体现生机与活力。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提前规划,精心设计。理想的课堂教学设计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化静为动,尽水兴波。这样的要求并不是否定课堂的规律性与科学性,并不排斥课的结构化或模式化。课堂设计有其规律性与原则性,每节课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清主次,是不可缺失的原则。在随堂听课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某些教师在习题讲评课中从第一题至最后一题平均用力用时,整节课结束后感觉教师该讲的都讲到了,但静心回忆,不是想不起那节课重点是什么。就是依然找不到解题思路。这种现象充分说明教师没有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不懂得用方法引领课堂,使得课堂效率低下,呆闷刻板。

影响设计的另一个因素也与学科内容“供不应求”有关。某些教师因一些学生的能力弱基础差,放慢了进度,教学内容不充实,以致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课堂不仅是学知识,更是用知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积极思维的调动依赖于知识的深度探讨以及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是用教师驾驭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以爱心走近学生。在学生眼中,有学识、有修养的教师是有魅力的。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熟稔于胸,信手拈来,不仅会让学生佩服,心生向学,更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学生喜欢教师灵活自如地处理教材,感情充沛,态度鲜明。单就学科教学讲,教师不应仅满足于把课标弄懂,把教材吃透,把习题讲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不仅专业知识深厚,而且集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学科知识于一身的教师就是学生眼中的圣人,其感召力无可比拟。教师要情感丰富,充满爱心。教师传达给学生的情感,言谈举止间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能千方百计、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交流沟通顺畅,师生关系就会和谐。只有在舒适的心境和环境中,学生才能快乐和幸福。

四是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发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内容。没有学生的参与,课堂就会是死水一潭。因此,教师要鼓励主动,鼓励合作,一个不会与别人合作的人未来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窄。同时,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间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要鼓励培养学生开放大气的胸襟和情怀。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团队意识,那么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三、教师的不断追求是快乐课堂的保障

教师是课堂的关键人物,是课堂保持生机的引导力量,为了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教师需要在各方面不断进取。

一是钻研学科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勇于实践。教师一方面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掌握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还要具备本学科的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教学实际问题,能够在本学科领域提出有创见性的教学见解。因此。要当好一名教师,需要有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不断进步,学习充实,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才能高屋建瓴地引领学生。

二是学习心理学知识,扶好青春路。现代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工作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才能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教师要做到知心。教师不仅要有有慧眼还必须有慧心,慧心来自于对学生的心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观察研究。继而把观察研究的结果转变为对学生实行影响的方式方法。如在课堂中如何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如何引起兴趣的问题。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等都属于心理学范畴。如果缺乏心理学知识,就不能很好地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三是热爱生活、热爱读书学习。一个热爱教育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朱永新教授提倡教师应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书本知识、行万里路与有丰富的人生经验,都能促进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只有具有这样的心境,才能教育好学生。

充满人文情怀,展现智慧光芒,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心灵和思想的成长,是教育者的职责和义务。教师要不断地进德修业、完善自我、读书学习,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享受课堂的乐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成长起来。

作者单位 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转型提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篇:浅谈一年级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