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岗位需求驱动下的技校企业管理教学

时间:2022-10-03 07:07:57

论岗位需求驱动下的技校企业管理教学

摘要: 本文分析了岗位需求驱动下技校企业管理教学开展的思路,包括:充分调研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设置体系;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断转变培养观念,逐步推广弹性订单培养模式。

关键词: 岗位需求驱动 技校 企业管理教学

企业管理课程,是通过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的管理方法,树立经济观念和管理观念,以适应现代企业环境。对于技校学生来说,掌握企业管理课程的核心理念,对于提高就业能力、职业素养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目前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企业管理的价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但从目前技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企业都是重讲授轻模拟,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学习效率比较低。比较典型的问题是教学不能紧密结合岗位需求,不能把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地融入到工作中去。因此,面对新时期更加复杂的就业环境,更要坚定不移地尊重社会需求,尊重企业需求,以学科自身培养方向和岗位需求双重作用来培养学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发展、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充分调研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设置体系。

时代在发展,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企业也必然会随之在管理理念、技术特点、设备管理等方面有所变化,即使是同一个岗位,对于工作人员的需求也会随着时代变化、企业发展而变化。以档案管理岗位为例,以前档案管理岗位只需要工作人员足够心细,能搜集管理档案就好,对于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进入信息化时代,很多档案已经由原来的纸质变成数字化的,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管理能力。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就要充分地考虑这种时代和科技发展给岗位管理带来的变化,也要因此而调整用人需求。或者说,现代企业管理,实际上是对人和物的管理,尤其是要侧重对人和产品质量的管理,这才是提高投入和产出比的关键,因此,要进一步“人力资源管理”和“现代企业生产与质量管理”等相关内容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做到保证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和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同时,从中挑选所需的知识,删除那些过深过难的内容,及时把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新知识、新模式等吸纳到教学内容中来,尽力组建最佳知识结构[1]。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查企业对不同岗位的需求情况,然后根据这些需求,有选择地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适合现在企业的需求。

2.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中,除了强调学习理论外,还要突出情景的运用,即通过社会实践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学校应该着力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并通过实习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每个岗位的需求,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欠缺。在这方面,一些技校采用了“工学结合”模式,并基于“工学结合”模式进行了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围绕企业创业和企业管理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制定了本门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2][3]。比如,河北虎振中等专业学校为了促进学生对企业管理课程的认识,在学生学习期间根据相关专业把学生派往长城汽车公司、玉兰香酒店、庞大汽贸公司、保定肉联厂、天威集团等地观摩,观摩采用不同章节相对应的内容单独实习的方式。该校还于学习结束后利用假期,集中开展顶岗实习和教学实习活动,使学生深入到企业管理的一线。一方面观察学习,另一方面直接参与力所能及的管理工作,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另外,这样的实习方式还可以让学更加深刻地认识企业管理课程的核心价值,更加清楚明白自己学习的知识与实践还有哪些差距,从而在学习时更加有针对性。

3.不断转变培养观念,逐步推广弹性订单培养模式。

岗位需求驱动下的培养模式,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就要求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订单培养,是目前岗位需求驱动下应用比较成功的培养模式。对此,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4]。具体来说,岗位需求驱动下的订单培养模式,客观上要求职业院校的课程框架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要求从传统的刚性化运行机制向现代的柔性化运行机制转变。这就要求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有建设性的培养思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发展。对于企业管理课程来说,教师也要先了解学生的差别开展培养。比如,有的学生理解力比较差,对于很多过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的效果不好,而有的学习则是瞬时记忆比较好;有的学生可能是对管理理论体系比较熟悉,而对于有些学生可能是更善于实践。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业务能力。学生学到了知识,待到参加工作后,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既是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落脚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首先体现在办学方向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声誉和生命力,归根结底是看其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看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是否能够真正践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宗旨[5]。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课程来说,更是要贴近企业需求,不断地调整授课内容,转变授课思路,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增强实践能力,还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这样才能愈发地展现企业管理课程的魅力,把企业管理课程更好地融入到技校学生个人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洋.浅谈企业管理课的教学方法[J].现代交际,2012(1).

[2]朱珊珊.案例教学法在技校《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09(17).

[3]蔡景庭.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J].商业经济,2011(3).

[4]宋梅梅.“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5]实现职业教育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EB/OL].

上一篇:军事案例教学教员的角色定位 下一篇:例谈有效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