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10-03 06:59:52

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的激烈,在当代大学生中,由此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已给高校的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对于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大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226-02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期,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调整自我的情绪、与他人和谐相处等,都是他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自杀、出走、暴力、突然死亡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从思想观念、工作内容和自身素质等方面实际着手,抛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关心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弊端,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用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正常,而且还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美国心理学家堪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至少有四种特质: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能恰当地认同别人、能面对和接受现实。随着高校心理问题的层出不穷,心理问题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如何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其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内容和挑战。

1.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心理基础,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通过心理教育,使大学生形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为其较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必备的心理条件。一个学生要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首先必须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能够成功的与人交往,恰当的表露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高校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抑郁、轻生、自卑等心理状态如何调解、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大学生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只有采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解决了学生思想上、心态上存在的问题,使大学生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思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业,它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诸方面的培养,而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不够。对于高校的大学生,高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也包括心理健康,具备健康的人格。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学会认识自己、学会积极适应社会等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升,所以说,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思想问题去处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误区。大学生诸多问题的出现,不仅表现在思想方面,更多是表现在心理方面。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略心理问题的存在,忽略大学生的真实感受,采取说服、评价等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这些方法往往流于形式,令人感到单调、枯燥,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出现负面效应。高校政治教育要把握人的心理活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来发掘大学思心理的潜意识,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心理教育的方法,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教育环节缺失。目前,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许多高校只重视教育学生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改造世界,而没有全方位的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能力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予与重视,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典型的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

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人员相对薄弱。在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是由辅导员组成,而大多数辅导员都是大学毕业就踏上了这个岗位,大多缺乏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深入,工作方法和内容单一,不能有效解决学生思想上、心态上的问题。

3.高校心理教育存在表面化、短期化的现象。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有一定的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有一定的自我情绪的反省能力,但他们往往学到的只是情绪调解的方法,只是用于逃避问题的,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表面化的一种表现。然而,要真正解决情绪问题,要依赖于解决其认知。而认知问题的解决,其实正是一个辩证思维方法加心理学技巧的问题。

三、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体系

1.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做人的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互相交叉、重叠,在方法上互相补充。如某些思想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某些心理健康问题也可以通过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解决。从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健康心理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

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范畴,如形势政策、方针政策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很少涉及。另一方面,诸如社会障碍、考试焦虑、求职、抑郁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而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却在这些地方有用武之地,可以弥补思想政治工作的空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彼此分离的,而是互相促进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集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与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和咨询,对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的开展很不平衡,一些高校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提到日程。一些高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理解和研究,因此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得不到维护,一些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辅导。为了预防和控制学生障碍的高发率,增强心理调适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应该加强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如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举办心理讲座等等,使学生在集体、社会活动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将宣讲与咨询紧密结合起来。在定期向学生宣讲心理卫生知识的同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辅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辅导着重解决一些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并对此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个别咨询辅导则着重学生个人,发展自我,促进其人格发展。

4.增强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优良心理品质。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的总和。一个能正确认识自我又能客观评价自我的人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样的人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傲自大。他能审时度势,脚踏实地、坦然地面对挑战,对自己的能力、才智、追求充满必胜的信心,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既不能用恰当方式评价自我,悦纳自我,又不能很好的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只是一味归因于自己的无能。

5.加大培养力度,拓宽师资队伍。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实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教师、管理人员的心理学知识,让更多的教师及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有能力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对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特别要对那些心理亚健康和不健康的教工要进行心理辅导和调整。因为学生一天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与老师接触,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教育者除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具备明确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流畅的语言、强烈的责任心、真挚的感情和坚强的意志等 [3]。若教师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着人格尚未定型的学生。但反过来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也许会改变一个学生的消极心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

现代社会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有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在新形势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实现,将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真正的深入到学生心理层面,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42.

[2]金敬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吸纳[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124-125.

[3]陈勇.论心理健康疏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2):25-26.[责任编辑 陈鹤]

上一篇: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学》教学方法应用探讨 下一篇:交音和性:陈景元音乐美学思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