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功,德化之泽

时间:2022-10-03 06:42:20

是中国历史第一古神,“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千百年来,开天辟地的文化将其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延续古今,孕育着这片选择的热土上繁衍的千秋子民。在青县,有关的传说与故事可谓老幼皆知。

已经成为一个铭记于青县地域心灵的文化印记,一系列以命名的文化现象构建起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图谱。,不仅将开天辟地的豪迈壮举与创造伟力传系给青县的后人,更赋予这片土地“德赞化育”的不穷滋养。

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著名人物,是华夏创世神话的典范。“开天辟地”故事家喻户晓,内涵富赡。三国徐整所著《三五历纪》,将列为三皇之上,少典之先。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其中。”又云:“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长一丈。”堪称中国古文献中对这一传说最早也最鲜活的记述。

青县的文化悠远久长,口耳相传,百姓皆知。从《青县志》《天津府志》《畿辅通志》《皇朝通志》等志书中,均有“墓、沟、港、里(村)、潭、庙俱在青县”的详尽记录。民国初期,青县的沟和庙就作为古迹的旅游景点刊登在《津浦铁路旅行指南》中。

相传开天辟地之后,回到今青县,死后葬于此地。4300多年前,大禹率众开九河,导冀州之水,在今青县村开凿河道时,发现巨大土丘,形状如坟冢,大禹顿悟,认为此乃之墓。遂命人修筑坟茔,立祭殿,并留下百名河工看殿,百名河工守墓,这些人生息繁衍,便成了如今的大小村。

元世祖十五年重修王祠,《元史》之《本纪·世祖七》、《祭祀志五·古帝王庙》中均有“元世祖十五年夏四月乙卯日修会川县(即今青县)王祠,祀之”的记载。仅按“修”来讲,在《元史》中的记录,是中国史志记载最早的。因“先立后立天”之故,明朝弘治十七年巨资修建的殿,黄瓦盖顶、庑殿顶、垂脊兽的数目最多有10尊,与中国最高等级的殿宇——太和殿相同。殿正脊上有鸱吻,此正吻,又高于太和殿。殿等级最高,是中国建筑规格最高的。后数次重修。清康熙二十七年洪水毁庙,南迁重建,几年后康熙帝亲题庙御碑一座。民国时又经重建,1946年毁于兵燹,至1992年,里人自发捐资于旧址东北百余米重修祠,也就是今天的老庙。

款步走进庙内,迎面就是正殿,坐像巍然立于正中。高一丈八尺,铁制涂金。额角披叶,项叶十片,为天干,腰围十二片,为地支。手托日月,龙眉虎目,皂白分明。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既有开天辟地的神武之风,又有悲天悯人的慈祥之容。此塑像是根据明朝弘治十七年的铁铸金身像照片重塑的,是民间传统的形象。身围树叶,手举日月,这与最古老的神话记载是吻合的,保持了最朴素的现实主义风格。

匾额上书:德赞化育。多么简单的语言,却直入青县的风土与性格。

离老庙不远,一座气势恢宏、金彩夺目的大殿正在建设中。这是2010年启动的庙复建工程。地处大村西、沟西岸,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庙遗址上重建的新庙。复建工程总投资4000余万元,占地约40亩,整体规划修复墓、井、沟等。工程建成后,将成为青县历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全的祭奠场所,承载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情结,来激励人们对文化精神的追寻。新庙占地27亩,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复建庙周边还将兴建商业街和文化街。商业街全长907米,总投资3500万元。文化街以文化为主题,定期展出有关文化的文物和书画作品。

走进新庙,发觉主体建筑完成大半,时有土木工人和塑像艺人穿梭忙碌其间。一位80岁高龄的本村老者推三轮车来到庙中,攀谈间为我们讲述了庙的历史变迁与传说的来龙去脉,他说每天午后都会有很多老人聚集到这里,纳凉笑谈中,见证着新庙每一天的建设进程,更倾注了那份对文化的责任与关注。望着老人那动情的神色,感受一个古老传说在数千年后的骤然复活,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沿着蜿蜒的乡间小径,来寻访沟旁的墓。墓冢土丘依然,四围果木蓊郁。这位经历过鸿蒙激变的神话始祖似乎已经回归到太古初生时的寂然无声,可以歆享这永恒的静穆与安宁。

今日的青县,已经成为一个铭记于地域心灵的文化印记。鼎、武校、公园……一系列以命名的文化现象构建起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图谱。大小村淳朴的民风与城区公园内和谐的氛围遥相映照,共同诉说着青县人对远祖训谕的生活化读解。

致敬,他不仅将开天辟地的豪迈壮举与创造伟力传系给青县的后人,更赋予这片土地“德赞化育”的不穷滋养。

上一篇:媒介融合时代广播人才的培训策略 下一篇:青县县委书记李新平:只有“风清气正”才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