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时间:2022-10-03 05:58:21

小学语文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摘要:语文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小学语文教学本身最具有特征的规律应该是: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得益于课堂评价。因而,小学语文教学要彻底扬弃应试教育的影响,要严格遵循教学本身的规律,构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学规律;小学语文课堂;素质教育

一、前言

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并且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假如面向少数学生培养少数优生,那么素质教育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内涵。尽管我们在实际教育中所提供的资源对全体学生是一样的,但是学生的结受能力不同,造成了资源最终分配不平等。要弥补这重不平等的结果,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说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得法于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从小语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大纲规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方面看,“得法于课堂”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必须完成“三读”。一是读懂。二是读会。三是会读。

三、得益于课外

课堂教学“得法”的多少,终归是“课堂”上的事,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充其量只是个典型的例子。语文科是一门工具性、应用性和教育性特强的社会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在社会中开拓语文学习、巩固的大后方,把知识建筑在这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构建起“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模式。1.上好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上好活动课,加强课外阅读指导,首先要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其次,要激励学生自学语文书籍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在语文世界里都有自己的生活。第三,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参加语文的各种小组活动,在活动中读书,读书后又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语文劳动。2.用好生活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它是运用和学习语言的大课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访问、观察、操作。

四、得益于评价

1、是知识能力的评价。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2、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3、是注重习惯与方法的评价。习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

五、教师主导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就难以实现。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功能。要保证学生学好语文,评价必须把“教师主导”作为重要内容。

上一篇:给他阳光,才会成长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