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机械通气模式治疗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03 04:55:35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治疗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治疗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作用。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ARDS患者分成三组,各30例,使用SIMV+PEEP为A组,使用CPAP+PSV为B组,使用PCV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B组MV、SaO2、PaO2水平均高于A组和C组,但PIP和PaCO2水平均低于A组和C组,且P

关键词:不同机械通气模式;老年重症胸部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经X线及CT检查后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并满足WHO关于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随后采取随机的方式将90例患者分成A、B、C三组,A组30例,18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56.36±10.12)岁;按致伤原因分,12例交通事故、8例重物砸伤、6例挤压伤、4例高空坠落。B组30例,1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6.34±10.18)岁;按致伤原因分,11例交通事故、7例重物砸伤、7例挤压伤、5例高空坠落。C组30例,1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56.28±10.10)岁;按致伤原因分,13例交通事故、6例重物砸伤、5例挤压伤、6例高空坠落。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 ①重症胸外伤后发生严重呼吸困难,并且呼吸频率逐渐加快,超过28次/min;②极度依赖机械通气,且超过24h;③吸氧大于5L/min时,经血气分析发现血氧分压(PaO2)≤7.98kPa,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99kPa,以及持续氧合指数(PaO2/FiO2)≤300mmHg;④胸部经X线和CT检查后发现肺部中有大片云絮状阴影,且存在大量湿罗音;④排除心源性肺水肿。

1.3方法 全部患者均予以吸氧、抗感染等常规治疗。然后对患者行气管切开手术,置入气管套管后连接呼吸机,其中①A组行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②B组行连续性气道通气+压力支持治疗;③C组行压力控制通气模式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保护性通气,并给予基本氧和,以免肺损伤。

1.4评价标准 ①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患者体征得到明显改善,且血气相关指标全部恢复正常,以及氧和指数达到300mmHg为显效;患者体征有所好转,且血气相关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但氧合指数未能达到300mmHg为有效;患者达不到以上任何标准,甚至病情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的呼吸模式参数及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S18.0软件,用(x±s)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P

2 结果

2.1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经统计得出,A组25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分别占83.33%、10.00%、6.67%,总有效率为93.33%;B组24例显效、6例有效、0例无效,分别占80.00%、20.00%、0.00%,总有效率为100.00%;C组20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分别占66.67%、26.67%、6.67%,总有效率为93.33%。通过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后得出,A组总有效率与B、C相比无明显区别,且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比较三组呼吸模式参数 经分析得出,B组的MV、SaO2、PaO2等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但PIP和PaCO2水平均低于A组和C组,且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情况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PaCO2、PaO2、SaO2、PaO2/FiO2水平均得到一定改善,但B组的PaO2/FiO2水平高于A组和C组,且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重症胸部损伤指的是胸部多个部位发生骨折,主要因为胸部受到挤压或者暴力撞击而使得胸廓完整性出现破损,从而促使胸壁软化出现连枷胸,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严重情况下,便会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1-2]。当前,临床上治疗该类疾病的治疗方式有很多,而主要采取的是机械通气治疗,其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治愈率方面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呼吸机辅助治疗中因通气方式的不同导致改善的效果也不同,所以,如何选择适当的治疗模式是当前临床医师思考的重要问题。结合本次研究发现,经过三种不同的通气方式治疗后,患者缺氧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但B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主要利用了连续性气道通气可增大潮气量及肺顺应性,促使肺泡通气与气体实现交换,进而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血氧分压[5]。同时,加上压力支持这一辅助模式,有效减少了呼吸机做功,从而促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和改善。另一方面,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在连枷胸患者的胸廓稳定性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复张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因为该模式可调节患者的呼吸节律,并且还能减少患者自主呼吸所形成的负压,进而更加利于基底部的肺组织克服静水压而形成复张。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三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以及B组的MV、SaO2、PaO2等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但PIP和PaCO2水平均低于A组和C组,同时B组的PaO2/FiO2水平也高于A组和C组。

总的来说,三种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具有不同的临床效果,这便要求医师在治疗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过程中设定正确的呼吸机参数,为患者提高正确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代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械通气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8):2413-2417.

[2]夏志成,章柏平.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80例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01):148-150.

[3]张晓博,许运铎,白雪景.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联合肺复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5,37(15):2325-2327.

[4]黎辉.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03):104-105.

[5]李全业,张国培,向斌,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侧卧位通气的疗效[J].临床荟萃,2015,30(01):51-53.

上一篇:《广玉兰》教学片段与评析 下一篇:指导低年级学生读好长句停顿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