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GDP及CPI指数关系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10-03 04:31:25

M2、GDP及CPI指数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 要:据统计截至2013年2月底,中国广义货币发行量M2达到99.86万亿,占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约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2012年,我国名义GDP是2002年的4.5倍,M2余额是2002年的5倍,平均每年增长17%左右。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在改革开放初期,在通胀可控的前提下,M2增长速度与名义GDP增长速度相匹配或略高一些是可以接受的。

关键词:M2;GDP;CPI;指数关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122-01

关于M2数量的增长导致通货膨胀的观点一直深入人心,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也支持M2的数量直接决定通胀水平还不能完全确定。目前市场上说我国的货币超发在全世界最严重,因而导致了严重的通胀,并且还将导致以后更严重通胀的说法占有很大市场,但通胀问题非常复杂,与M2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简单,但屡屡引发争议,央行官员也确实有责任。无论从对央行货币政策基础公式的解释,还是对于货币发行理论的说明,以及对于M2问题的论述,都没有把央行发行货币的基本思路阐述清楚。

要想更客观的解读M2,必须要引入GDP的变量,需要解释M2/GDP的关系,目前我国这一比例超过1.8,M2总量也超美国,确实具有阶段的合理性,下面来透视我国的M2/GDP高速增长的问题,以及M2/GDP的内在逻辑。很多人说中国货币太多,喜欢用“M2/GDP”的比例来表述,并以此作为衡量货币超发的标准,认为该比例超过1就是超发,必然引起通胀,下面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静态分析

从世界银行提供的截止2012年数据来看,该比例全球平均为126%,中国处于世界第10,从绝对水平看,处于世界前列,但不是最高。世界第一的卢森堡,达到489%,比中国高出一倍还不止。排名前25的经济体,既有欧债危机爆发国,也有货币政策最稳健的德国,多数都是世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

由于每个经济体差异较大,M2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各国M2/GDP比例的变化情况。从表2看出,近20年全球货币增长速度普遍很快,M2/GDP比例平均上涨了37%,其中55个经济体涨幅超过40%。

二、动态分析

在完整的统计表中,世界平均水平是38%,发达国家中有7个增速超过中国;在亚洲经济体中,有9个超过中国;在增速排名中,中国排在40名左右,并不是增速最快的;亚洲国家该比例整体上涨很快,中国在整个亚洲中,M2/GDP比例的增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经过境内外情况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M2总量超过GDP是全球范围的普遍现象。M2高于GDP,并不表明货币超发,也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而M2低于GDP也不表明货币少发,更不表明会产生通缩。根据世界银行的价格数据分析,平均来看,M2/GDP比例高于1的国家,与那些M2/GDP比例低于1的国家相比,CPI反而更低一些。所以,尽管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具有一定关系,但M2/GDP不是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的有效指标,大家过度沉迷于这个指标,是对于货币流动性问题的错误理解。下面再看一下与CPI的动态变化关系。

从大的格局看,1990-1997年间,是我国恶性通胀时期,CPI和PPI年度涨幅处于5-24%之间,这么高的通胀,所对应的M2/GDP之比基本在1以下。按照“货币超发导致通胀”的理论,在那几年,货币并没有超发,甚至还有点发行不足,岂不是应该通缩,为什么还会出现恶性通胀?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1998年以后,我国货币发行高速扩张,M2/GDP的比例从1.1迅速增加到1.5,但是通胀率却大幅度降低,平均水平不到2%,被称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通缩时期”,这又怎么解释?如果大家详细观察就会发现,过去21年间,几乎每个货币高发年份,都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胀上升;而每个货币增长的低点,几乎毫无例外地出现了通胀的上升。总体来看,M2/GDP比例不是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的合适标准,也不是判断通胀高低的有效指标。

上一篇:基于行业特性的货代企业风险防范研究 下一篇:浅谈制造企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