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趁早

时间:2022-10-03 02:24:21

读书要趁早

“读书要趁早”,这是费新民老师留给笔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作为省内高校知名的语文教师,将近30年的教学经验给他的脸上带来沧桑的同时也写满了阅历。身高在人群中并不出众的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努力和对文字与生俱来的掌控天赋,成功实现了60年代生人“出人头地”的梦想。

和费老师的交谈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思维跳跃、言语丰富的缘故,加之职业习惯的熏陶,费老师的语言总是在发散和逻辑的交错中盘桓。但谈起自己曾经的高中生活时,他的话语却变得清晰而充满了感情。

学习:正是男儿读书时

费新民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读的高中,高中生活的主旋律便是学习。早上5点多起床,早读课后,别人去吃饭,他还要趁机再背10分钟的书,等买饭的人少点了再赶快去买,尽可能快地吃完――后来他发现了吃得快的诀窍――把馒头泡汤里,不用费事嚼。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那个时候的孩子学习动机都特别单纯”,费老师告诉笔者,因为出生在苏北农村的缘故,所以“走出去”便成了读书的最大动力和向往。高中的生活是单调而乏味的,但是农村孩子往往比城镇的孩子更早懂事,更早知道规划自己的未来。

文科生的生活少不了的就是政治、历史科目的背诵了。鸦片战争、李鸿章、光绪皇帝、、、青年杂志,费新民当年的高中生活是在摇头晃脑的背书中度过的。“小和尚念经是少不了的”,费老师笑着告诉笔者。但是由于对于文史知识天生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所以他背起来倒并不太苦。“60年代出生的孩子比现在单纯多了”,费老师说,“我们当时的文科默写没有任何小抄或是作弊,全部是真材实料,这样的学习效率会高很多。”

当时高考前还有预考,预考时费老师的成绩为全县文科第一,正式高考时按名次排座,他就坐在门口的第一排第一个位置,每来一个领导都要站在他桌旁看一看,大概来的有两三拨。“他们一看,我的思维就要略停一下。”费新民笑道,“如果没有领导的巡视,或许当时我的高考可以考得更好。”

课后:也傍桑阴学种瓜

“我们放学后肯定是要先帮父母干农活的。”谈到自己的课后生活,费新民又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笔者,比起现在“90后”学生衣来伸手的生活,“60后”的高中生活可谓是“也傍桑阴学种瓜”,除了平时在学校的功课之外,放学后的农活也是高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那时候我们还有‘工分’这个概念,”费新民说,“为了帮家里多挣工分,放学后趁着天亮,我们都要下田做一些农活。”那时的家长还没有要求孩子“只读圣贤书”的概念,在他们看来,读书和挣工分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农活结束后才是学习时间。一家人坐在桌前围着半明半暗的灯光吃完晚饭,费新民才能拿出课本温习。农村孩子在外语学习上会稍逊于城镇学生,为此自诩“大舌头”的费新民给自己制定了“三不”计划:不背完英语单词绝不做其他作业;不做完英语作业绝不熄灯睡觉;不做完课外练习绝不看课外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补习,他的英语成绩在班级里稳居第一。

“换成是现在,我估计绝大多数父母都不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干家务,更别说是做农活了。”费新民说。他认为,虽然农村孩子在受教育程度上会比城镇孩子要稍逊一筹,但是他们更早成熟,更早懂得帮助家里分担责任。

笔者了解到,费老师的女儿已经在省内一所知名大学读大一。“我现在会有意识地让我女儿做一些家务活。虽说读书要趁着年轻时多加努力,但学会分担也是人生的一项必修课。”费新民说。

课外:书卷多情似故人

作为一个对文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高中时代的费新民对书充满了渴望。“我那个时候特别渴望看课外书,但那时候能弄到手的书实在很有限。”

作为一个资深书虫,学校图书馆的书已经没有办法满足费新民对于课外书的渴望了。万般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去新华书店“蹭书”。那个年代的新华书店不像现在这样把所有的书都摆放出来的,而是用玻璃柜台把书和顾客隔得远远的。但这一点难不倒嗜书如命的费新民。“我们每天都去书店和营业员套近乎,去新华书店的次数多得已经数不清了。”营业员经不起他这般软磨硬泡,同时也被他的好学精神打动,破天荒地同意将束之高阁的书以借的方式让他拿回家看。“到现在我还能记得当时我和那个营业员的约法三章:每本书看三天,如果有一点破损就十倍赔偿。”费新民告诉笔者。

如今的费老师已是藏书满屋。“看到书我就像看到老朋友那样激动。”费新民感叹道。爱读书的习惯他一直保持到现在。“一定要好好读书”,这也是他最想对现在的中学生说的一句话。

上一篇:我的高中有点涩 下一篇:当那一个人悄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