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的就业体验反观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时间:2022-10-02 11:32:21

从大学生的就业体验反观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摘要: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大学毕业生的表现与用人单位期望值之间差距的关注,通过收集和调查一些大学毕业生在职场的表现,以及通过对国企和民营两种不同性质企业的员工规则的研究,分析大学生的表现与企业期望两者之间的差距,提出要消除这个差距,必须从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入手,此外还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缺陷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对在校大学生加强思想素质教育的建议。

关键字:大学生;素质教育;企业规章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01-02

一、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

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从上述数字来看,毕业生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应该能选到满意的员工。但是据一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反映“现在真是两难,社会上求职的人多,但真正有经验、有技能的人少之又少”,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某企业一个项目工程师岗位已经空缺五个多月,尽管人力资源部每天都会收到近百份应聘资料,但是没有找到真正满意、岗位需要的合适人选。来自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表明,我国的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现象将更趋于常态化。

二、大学生在职场的表现与感悟

近年来用人单位反映,总感觉新进企业的大学生总体素质有所下降。因此我们收集、调查了一些应届和往届毕业生的情况,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应届生小李,毕业后留校工作,一般来说留校生都是比较优秀的。据小李的同事反映,现在的毕业生工作不主动,从不做没安排的事,比如说给办公室扫扫地,烧烧开水,不喊就不动。小徐大学毕业已经两年了。他的父母自主创业家道殷实,他在毕业前夕就积极筹划自主创业,选取了几个认为可行的项目,毕业后就为落实项目而奔波。但是他目前在家赋闲,谈起毕业后的创业经历,他感慨地说:为了做成项目我天天辛苦地跑厂家,跑商家,吃了我这一辈子没吃过的苦,最后没做成,太受打击了。某单位招聘一名专业对口的研究生,有四个应届生应聘,用人单位面试时问及何时能来上班,其中有一个胡同学说:我要帮家里收完这一季稻子后才能来。用人单位很中意胡同学。用人单位说:我们欢迎有责任心、能吃苦的人。

三、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期望

通过企业的员工规范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期望。我们分别选取了国企和民企两种不同性质的企业规范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希望和要求。广州某国企的员工手册有48页,涵盖了公司的经营理念、各部门的职责、规章制度、员工的权利、义务、责任与行为规范等。其中“员工义务”主要有: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服从上级,团结合作,忠于企业,不违规操作,社会公德等。某民营企业的员工手册共25页,分为“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等六项制度。在“人事制度”的为规范中,要求员工做到的事项与上述国企的“员工义务”类似,只是文字的表述方式略有不同。

四、毕业生在职场的表现与企业对员工要求的差距

在对待工作态度问题上,企业通过规范要求员工“完成、服从、负责、热情、奉献、不断进取”;在团队精神方面,企业希望员工“具有高度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个人行为操守方面,企业希望员工“有良好的形象、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能吃苦”。但是从我们调查的学生情况看,毕业生在职场的表现存在以下问题:不主动,责任心不强,不适应身份的转变,热情、奉献以及吃苦精神不足,职业道德还有待培养。

五、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分析与讨论

不同行业招聘员工有不同的技术能力要求,但任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仍存在一些共性。在此,本文不讨论学校与企业之间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衔接问题,仅就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共性问题探讨如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在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共性。一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和人文环境的熏陶对他的个性、思想观念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形成的个人世界观有以下共性。①认知观念片面,享受型。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多数人都有“唯成绩论”的共性,他们认同的成绩主要是标准化试卷的得分而不是全面考虑个人综合素质。这样的教育环境形成了一类认知观念片面、享受型的学生。他们唯成绩至上,认为个人其他方面的素质是小节。②缺乏创新思维。应试教育形成了大学新生另一个思维观念的共性是缺乏创新思维。高考之前,学生要记背大量的标准答案,不敢有不符合标准答题的思维。这种认知习惯是形成大学毕业生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之一。反映在职场工作中的现象就是工作不主动,缺乏创新精神。③以自我为中心。目前大学在校生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一般而言他们缺乏吃苦的精神、团队精神。当个人喜好与校纪校规相冲突时,他们一般会违规。例如,我校规定:“不要在教室、实验室用餐,不得穿拖鞋、背心进教室和实验室”。这项规定执行没有难度,但是经常发现违规的学生。

2.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难点。①思想观念和个人习惯改变难。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新生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一般生活了十八年,已经形成了个人不同的世界观和个人习惯。虽然年轻人的可塑性强,但是要在3到4年的大学期间完全改变一个人十八年的生活观念和习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②个性化素质教育难。在大学人才培养规划中一般都有这样的描述“注重个性化培养”。我们认为这一培养目标针对专业技术而言容易操作。大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对大学生都是新的起点,可以根据学生对专业发展趋势的爱好、接受理解能力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和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个性。若要针对大学生已经形成的不良个性进行改造和教育则是一项细致而繁重的工程。在每年入校的新生中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个性展示实例。

3.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探讨。①大学生人文素养先天不足,随着多年应试教育显现出来的弊端,教育部门大力倡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是高校依据卷面分录取的主流取向,只要各种升学阶段的评价模式不变,大学生在入校前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还将继续存在,而由人文素养教育缺失带来的思想素质缺陷也将继续存在。②大学素质教育的探讨,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一般是两种形式,一是规定方式,二是自选方式。规定方式是必须开设政治思想教育类的课程,包含马列主义、思想等内容。自选方式是根据各校的文化传统,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学生在不同的社团中学习和拓展除专业知识以外的特长,多方位的丰富自己的见识;学校举行各种形式的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毕业生比入校时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本文提到的“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大学生在职场的表现与企业对员工期望的距离”,说明现在毕业的大学生与社会的期望值还有差距。要消除这个差距,我们认为还是要从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入手。根据当前“90后”在校生的特点,提出几项我们认为有待重点强化的素质教育建议:第一,强化传统美德教育。有关家长自发地组织孩子学习“三字经”等传统文化的报道并不鲜见,这些现象都说明社会民众已经感悟到需要在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国文明中吸取人文素养。高校应该强化传统美德教育,弥补学生进入高校前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中国曾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我们深切感到,需要对年轻一代强化传统美德教育,让大学生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不愧是礼仪之邦传人。第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高校扩招前,大学生少,社会也公认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多了,但是他们仍然是同龄人中出类拔萃的。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倡导报效国家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意识,自觉地约束自己。第三,摒弃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加强责任心和爱心的培养。独生子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的模式使得这一代人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建议高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有从事社会义工的经历,通过做义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第四,强化自律,以及对法律法规存敬畏之心的教育。应试教育使大学生入校前思想素质方面存在缺陷,自律性差是其中之一。要从维护法律法规尊严的概念到遵守校纪校规的具体行动,培养大学生的正义感养。要像训练专业技能那样,强化训练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律意识。

若每年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带着具有“传统美德、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有爱心、有责任心、自觉遵纪守法”的正能量分布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将使社会现有的弊端有明显的改观。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大学生也一定是企业欢迎的人。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网络视频会)上的讲话[Z].(2013-04-15).

http:///info.

[2]规章制度.http:///.

[3]企业档案.http://.

[4]吴光琛.企业如何解决招工难?[Z].(2010-1-4).

.

[5]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5):72-75.

作者介绍:孙建平(1953-),女,湖南人,湖南同德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主任,副教授,从事教学管理,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与研究;曾经梁(1953-),男,湖南人,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工程与技术系主任,副教授,从事教学管理,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心态是真正的主人 下一篇:新版狮子和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