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行为树,助养好习惯

时间:2022-10-02 11:23:55

一、教学案情

前些天听了一堂思品公开课《做事不拖拉》。《做事不拖拉》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四单元“我长大了”中的第一课。本课活动的难点就是学会抓紧时间,养成做事不拖拉的习惯。执教者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尾设计了“行为树助养习惯”教学板块,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教学片段:(师拿出一叠行为树卡片)

师:今天,老师送给小朋友一个礼物,它叫“行为树”,喜欢不喜欢?

生:喜欢!

师:小朋友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就贴在行为树上。

(此时,下课铃声响起。)

师:回教室后,请班干部把行为树卡片发给小朋友,请家长监督看哪个小朋友的行为树长得茂盛。

二、课堂诊断

执教者把“行为树助养习惯”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作为“课后延伸”的一个起点,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但学生良好品德与习惯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单单靠一堂课几堂课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必须经过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它受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身体与心理的制约,认知活动中兴趣因素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伴随认知活动的意志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则较弱,虽然起初兴趣很浓,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表现出“三分钟的热度”。教者利用行为树助养学生习惯,直观、具体、形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但是,执教者似乎把“行为树助养习惯”当作了课堂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小朋友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就贴在行为树上”一个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的需要一年甚至多年的时间,此环节没有给足教学时间,教者没有对行为树的使用进行详细的指导说明以及提出检查、反馈和评价的要求,“行为树助养习惯”的实效性不免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思品课堂教学陷入了“教师在课末满怀激情地提出希望和要求,信誓旦旦许下将何时检查、评比的承诺,但多数教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最后不了了之”的怪圈,“使最具目的性和本质意义的归宿性的回归”的环节失去了真正的教育意义。

三、对策探究

1.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行为树,在游戏AI编程领域中,是一种有限状态机,只不过形式上分层成树结构,人称分层有限状态机。“行为树”一般来说也是一种分层的目标集合,由几种子目标组成,根据功能结构,在德育目标的设置上,要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与身心特点,起点要低,坡度要小,目标分解要细,目标的确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跳就能摘到果子吃。如果我们把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当作枝叶茂盛的行为树的话,那就必须设定较多的“枝叶行为”用来完成具体、分解、细化的目标,而只有这些“枝叶行为”的具体、可行、达成,最终才能长成“枝叶茂盛的大树”,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只有让学生做好这些事,学生做事不拖拉的习惯才能养成。

2.在德育目标的达成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持性”品质

教学中借用“行为树”的概念,主要是因为行为树具有直观性,便于操作,适合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低年级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了进步,“行为树”也在逐渐成长,并最终枝繁叶茂。学生从中可清晰感受自己点滴的进步,自己的成长,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朝着目标迈进。但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低年级儿童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往往表现出“三分钟热度”。因此,在德育目标的达成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持性”品质。首先要做到计划性,对德育目标的确立、时间进度安排、实施措施制订,都要有一个统筹规划,切记“铜匠的担子挑到哪响到哪”;其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检查与鼓励,适时对行为树的生长状态进行评估,引导低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与监督,可通过“讲讲”“比比”“展示”等方式展开。“讲讲”,引导学生谈谈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心得体会,对低年级儿童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对做得不够好的要引导;“比比”,看谁的“行为树”成长得快,调动低年级儿童积极的情绪;“展示”,通过成果展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激发完成任务的自觉性。稍大一点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画张自我鉴定表,让他们进行自我打分,并定期把自我鉴定表交给老师,让老师了解其自觉行为,对学生的自我监督进行监督。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理治小学)

上一篇: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率之我见 下一篇: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