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路教学: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新方法

时间:2022-10-02 11:12:35

回路教学: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新方法

教学的实践证明,对于复习课,从分散的新课教学到单元的整体复习的回路教学法比较有效。下文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的第二课“与山为邻”为例看如何进行复习。

一、回路教学的思路

回路是物理电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一般指由电源、电键、用电器等构成的电流通路。一个教学单元,无论是体例还是基础知识都有电流通路相同的方面。教师的习惯是利用课程内容,逐一分课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由于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不同,往往对某一知识的创生,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无论在教学某一课或者某一单元时,要经常性地对上下课知识的联系,尤其在内容创生与知识整合时应该形成一种回路关系。这种回路教学就是以教师的教指导学生的学为起点,以信息的单向输入为主要形式,具体涉及教师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等诸能力要素;以学生的学为参照,调整和修改教师的教。在教学的双向输入中,涉及学生的智力、思维品质与其对知识信息的吸收、筛选、储存和提取运用等能力要素,以及教师对学生信息源的意识并进而表现为修正和调控的行为。教学不是为了一个学生,而是全班的所有学生,是以一个“群体”的学。教师的教也不是一课内容,而是全册书,甚至三年、六年的知识归类和总结,具体涉及学生的思辨品质和合作精神,以及教师的概括力等要素。这些要素均以反馈信息为联结纽带,以反馈活动为操作平台,进而形成一个在课堂40分钟的恒定空间内不断循环的教学回路。

一个有教学策略的教师,往往就具有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教师要进行高效的复习,就要了解并且熟悉该课或该单元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同时在相同点中比较出不同点。梳理和整合、弥补和创新就衡量了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教学不再是记忆,而是理解。因此,教师在新课教学与旧课复习中就要实现“变”,在知识间创设转移和传递的技能,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并根据自己已有知识或经验,自主地建构新知,促进新旧知识的内化融合。这样一种结构式的复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系统复习。

二、从横向厘清课时知识的并联关系

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现有的认知,教师要善于将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虽然传统地按程序传授知识,但时间一长知识间容易干扰,教师在复习课上有必要重现知识。“与山为邻”一课为三个课时,每个课时都通过典型的个案剖析了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掌握山区的自然规律,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营造出美好的图景。如“天山垂直的牧场”,教学时根据哈萨克牧民“转场”的四季放牧特点从垂直牧场、景观特点、海拔高度、植被特征四个维度进行比较,突出了哈萨克牧民在长期的放牧过程中不但掌握了天山特殊的自然环境规律,而且表现了少数民族的聪明和智慧。“元阳如画的梯田”地理位置处于我国的西南,夏季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温暖潮湿。正如书里所说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特点,位于这里的哈尼族的居民于是利用这种优势,辛勤地开垦梯田,引水灌溉,发展了适应喜温喜湿作物的水稻种植。为了便于农作物的管理,除了自然形成的溪水、云雾、山峰、峡谷,还利用当地的毛竹、杉树的资源在阳坡建起了蘑菇型的山寨,形成了“梯田――森林――村寨――江河”的景观链。哈尼族山民不但满足了自己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精神生活也很丰富,如“把鸟”之类的乐器文化、用火烤粮食的火塘文化、住房“地楼”建筑文化等,正因为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国内外不少的游客,带动了旅游文化的兴起,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和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热闹的山谷”是选自欧洲山区的素材,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外山区的生活情况,对我国山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欧洲地形单调,以平原为主,唯有这座阿尔卑斯山脉横贯在欧洲的南部,可以说是欧洲人的“圣岳”。法国的卢卡索正处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山腰,优势凸显,当地人利用欧洲独有的自然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形成了“雪峰――山间别墅――滑雪”的景观文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当地的居民更加留恋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家乡的这片土地。但需要注意的是,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好保护环境工作。由于有的地方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固体垃圾遍地、森林和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正影响着卢卡索的经济生活。

综上所述,不同区域由于自然景观的千差万别,会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世界正是由于不同而绚丽多彩。各地的人们要根据各自的区域特点来选择发展道路。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所有的山区也都可以吸取这三个地区的经验,使山区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三、从纵向知识看山区发展的理念

学习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连贯状态,知识的连贯状态主要是依靠教师通过问题的优化过程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共同建构的。基于这种思想,知识的回顾和综合应用要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能沿着一定的阶梯发展,促成每位学生在其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于是笔者对此单元的知识进行了纵向的综合比较。从经济特点的角度看,天山山脉是畜牧业,哀牢山是种植业,阿尔卑斯山是旅游业。从居住方式看,天山是毡房,哀牢山是蘑菇屋,阿尔卑斯山是欧式的山间别墅。从自然保护区的角度来看,天山的博格达峰是世界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哀牢山的云海梯田景观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渍湖、滑雪场、天然植物园也是世界著名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各地的民族不同,各地的生产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如天山是草场文化,哀牢山是梯田文化,阿尔卑斯山是雪峰文化等。

山区自然景观千差万别,有的地方资源短缺、交通不便,经济水平与平原地区相差很大。有的山区在一辈又一辈人民的艰苦努力下,根据自身的山区优势,科学规划,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立体经济,在那些山高路不平的土地上创造出绿水青山、富足和美的生存环境。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们掌握自然环境中的山区特色,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利用山区的资源建筑适合当地环境的住房、丰富山民的文化生活。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决定了教师重构课程内容的再构建的水平,甚至在重构中必须把法定的教材内容变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课程,以便学生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知识场域中,主动地、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知识。

四、教学要回路

任何事总要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学更是如此。笔者教授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平原的城市里的学生,即使有个别出生在山区也没有体验过山区的生活经历。假日里学生随父母郊外游往往是观光,很少注意山区的生产生活。追求游兴、追求享乐是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弊病。如何从主题入手,大致阐述每个山区发展的路径不同,从不同中归纳出相同的原则,总路“与山为邻”,分路“垂直的牧场”优势资源是“草”;“如画的梯田”优势资源是“水”;“热闹的山谷”优势资源是“景”。各地的居民利用本区域的自然条件,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于是教师有必要通过反面案例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一般的科学道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的保护,导致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环境问题,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在复习中,运用图式的结构让学生理解各知识要素之间的关系,懂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要求学生明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坚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只有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看、思,培养了学生的理智和情感。

课程内容以文本知识为主,但教学实践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目标。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师生互动以及生活世界等隐性文化的学习,就容易束缚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把课程文本知识作为发展学生的资源,通过逻辑演绎,由浅显到深入,由过去到未来,由单极到多维,最终让学生获取新知识。

五、教后感

以往的复习课强调双基训练很常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标强调的是素质教育,但实际课堂上仍然是以应试方式进行题海战术的复习方式。可见,“穿新鞋走老路”既是习惯形成的,又是比较实惠见效快的方法,所以这种复习方法最管用,经久不衰。近年来,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已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但真正好的复习课并不多。笔者从课堂观察他人的教学经验来尝试自己的回路教学,得到了浅薄的经验,那就是在复习课的准备前要处理好新课与复习课之间的衔接关系,要厘清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总体框架(体系),然后推敲它们之间的知识逻辑关系,再通过自己的风格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对原有一课中的课时知识横向比较,纵向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入,达到智、情、理的相互融合。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

上一篇:借书超期罚“考试”值得称道 下一篇:张向宁 投资的是见解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