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麦坚的一封信等

时间:2022-10-02 10:31:42

致麦坚的一封信

黄天元

麦坚哥哥:

你好!在此希望《新作文》越办越好。

你在“聆・纷纷诗雨”中的《诗选印象之一》我看了,对于《新作文》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会认真地看。然而,对此篇有些意见,无论成熟与否,我也想讲给你知。

诗歌,不是一看就懂的,甚至有些诗一点也看不懂。这时读者需要用心去品味,去欣赏,去感悟。每一首诗于每一个人而言应该是不同的,我们不知道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我们只能用心去揣摩、联想和想像,从而得到诗中某些珍贵的东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我从中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而在你所作的篇目中,你对他们的诗作了分析,并加入了自己的意见。说实话,我看不大懂。一个成功的笔者应该把复杂的东西写得通俗易懂,而你在文中大量使用所谓的“意象法”,我想初中的学生们还很难理解你的“蒙太奇”手法。你去评他人的诗,你是否考虑过他人是否接受你的评论,你不知所云地写出别人的“感动”,但率真地说,你真的知道小作者在想什么吗?你这样做,扼杀了读者的想像,并使其模糊不清,真的不太好。

话说回来,我还是挺欣赏你。对于自己的诗,你可以去评,我相信你会说出真情实感;对于大作家的诗,你也可以去评,写出你的联想与想像,还有真切的感悟,至于与读者有无共鸣就不重要了,但写得古古怪怪搞得人们看不懂还盲目拍手叫好的句子,那叫空洞。对于小作者的诗你就别评头论足了,你认为的我们不太认同,还故作玄虚,实是误人子弟!

别人的诗,是用来品而不是用来评的,智者无言!

最后希望麦坚哥哥能知错就改,要成为一个好孩子。

一位忠实的读者:黄天元

答一封信或有关诗歌的讨论

麦 坚

这封来信让我更加坚信《新作文》的重要性,我们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对民族文化和礼仪之道的传承、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的塑造。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还是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听到了太多的赞誉,来自媒体的,来自师生的,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作为一名编辑,我更看重的是他对于杂志编辑上的“意见”,他主要指出了诗歌这一块的“重大问题”。在2D06年改版之初,“聆・纷纷诗雨”除了发表学生的诗歌习作,还专门设置了对现代诗歌的感性解读的补充内容,从第5期开始,我们作了调整,我们的意见是,现代诗过于私人化,这对刚刚学习写作诗歌的初中生来说,真正受益的地方并不大,甚至,有可能会损伤某些天然的对诗歌的可贵感觉。于是,就有了后半年杂志上的“诗选印象”,也是由我主笔来写作的。诗歌讲究意境,我也是试图创设一种唯美的意境以让读者尽快进入到诗歌的阅读中。诗歌是私人化的心灵产物,可能连写作者自己也无法说清楚当时刹那的灵感的状态,诗人韩东说:“写诗的时候比平时温度高一点点。”也就是说,在写作的时候,诗人是处于一种“发烧”的状态,一种迷糊的境界。而且,任何一首诗中都蕴藏着写作者无数的情绪,在写作的最初,诗人只是想表达某个想法、某种冲动,这些仅仅一个词语或一句简短的话就可以说清楚,但具体到创作的过程中,诗人“心中的块垒”纷纷倒塌,这也是一首诗的入口和出口。“没有没有情绪的诗歌”,诗歌也因此逍遥于“规则”之外。

是啊,情绪多么隐私。“隐私”是不能够被说出的,一旦说出,那它就失去了意义。这样的问题永远也无法解决,只要有诗歌,诗歌中就会有“秘密”。于是,在阅读中,时常会感到茫然,不知所云。其实,我们在阅读一首诗之前,首先需要找到打开这首诗的钥匙。钥匙是什么?钥匙之一就是意境。只有进入到诗人创设的独特的意境之中,我们才有可能身临其境地领会诗人想要表达的东西。诗人在写作的时候,也并非“冲”着情绪做捉迷藏的游戏,他在回避,在处理心中宝贵的题材,借助意境、意象来冲淡情绪中难以琢磨的坚硬。也许,谁也无法真正抵达一个诗人真正的精神腹地,所能做的,只是在寂静的精神森林之外寻找一条顺畅的小道,一条能够领略最多绝胜景色的小道。许多学生一时还无法站在如此的高度对此作出反映,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大多还是停留在“分行散文”的阶段,或者直指向考试的,格调明朗、高昂的,对于一些隐暗的、安静的、内敛的诗歌感到无所适从,根本无法找到阅读的入口。这是我在编辑《新作文》的过程中受到的启示。《新作文》一直以来强调诗教的重要性,也不是说一下子就要他们达到一个什么高度,能读懂、读透多少诗歌,面对真实的心灵。

而真实是什么?它是此刻的,在场的。所以,我的解读只是表达了我的心灵状态,无意去强加于任何一个另外的阅读者,只是想让他们体会更多样化的感受。我并不觉得这样是怎么“扼杀了读者的想像”和“误人子弟”。

还有,我觉得任何艺术形式的终极追求都是表达美。包括形式的,包括内在的。对遣词造句的控制是我的风格,喜欢动辄用“辞藻堆砌”来批判这种表达,使得有些人对语言美盲目回避。事实上,只要言之有物,真诚书写,选择哪一个词语都不为过错。汉风之美,何能舍弃?在没有能力做到笔力简单而有力的时候,以为选择粗劣的、平白的叙述就是所谓的“大气”,或许真的很可笑吧!

“诗选印象”的写作并非一意孤行,也是我自己的探索和尝试――我是将内心深处某些无法释然的东西,像烟花一样放在夜空中,观瞻而养性。当“诗选印象”的一些文字出现在纸张上时,我感到一些欣喜、一些安慰。在诗歌被冷落的时代,在作文类刊物都偏向考试作文的灰暗背景下,《新作文》对诗歌的关注可以说是先锋的、饱满的。在这点上,我还是坚持认为《新作文》是有一定的高度的。这不是自我得意,相反的,在向着更远的目标进发的过程中,我们做得还不是非常完善、非常细致,黄天元给我们提了个醒,让我们再次抬起头来,看看周围,不再“孤独”地编杂志,但我想我们还是不能完全抛弃、否定一些具有《新作文》特质的东西。

特别启事

就本期黄天元提出的问题,我们欢迎大家踊跃发言与讨论,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以便我们共同努力。

来信请寄:(030001)山西省太原市柳巷南路云路街小区2号楼《新作文》杂志社

麦坚 收

上一篇:以爱的方式存在 下一篇:当代歌坛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