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中情境游戏的实践

时间:2022-10-02 10:25:01

幼儿教学中情境游戏的实践

摘 要:游戏是孩子们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话的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实践证明,孩子们喜欢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经验和才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本文主要对近几年来我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情境游戏的研究。

关键词:情境游戏;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43-01

一、幼儿教育中开展情境游戏的作用

(一)情境游戏有助于幼儿发展恰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发展恰当的自我意识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第一步。婴幼儿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去理解周围的任何事物,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情境游戏在促进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游戏中,当幼儿扮演别人时,由于角色的需要,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可以比较自然地学会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观点,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与完善。

(二)情境游戏有助于幼儿体验快乐的情绪。幼儿的情绪情感带有明显特征。良好的情境必然引起幼儿积极的情感反应。可利用情境游戏,创设幼儿喜欢的物质环境,如漂亮的游戏主题标志、形象可操作的玩具、舒适的游戏场景等,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能愉快地投入游戏中。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最主要按是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选择游戏主题、角色、伙伴、材料,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喜欢的活动,从而能把自己所想、所知、所感,通过游戏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得到最大的快乐。通过情境游戏主题的开展,消除幼儿入园时的消极情绪。

(三)情境游戏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情境游戏越深入幼儿交往越积极主动,就越能促进交往的能力的发展。同时,情境游戏还培养了幼儿的交往技能。在游戏中,幼儿必须学会妥协与让步,学会通过协商、轮流、分享、谦让和交换等交往技巧,以使自己的愿望在游戏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达成。这样,在不断解决游戏纠纷的过程中,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也逐渐得到了发展。

二、幼儿教育中开展情境游戏的思考

(一)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活动材料的可选择性及自选程度,直接影响着游戏的针对性、积极性。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根据情况及时更换或更新材料。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制作玩具。如“点心店”,师生共同收集盒子,做烘烤面包、蛋糕的烤箱;根据店内的需要,协助幼儿自制电话、收银机;根据本地特色食品,制作各种食材,比如蓬壶肉羹汤、煎果、九层糕等,新兴小吃食品如串串香、烤羊肉等。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2.通过场地布置来影响幼儿的行为。例如:用物体或“家具”把空间分隔,把吵闹的影剧院和安静的图书馆分开,减少两个游戏之间的不良影响。某一主题参与人少时,可通过变换场地、更新道具等方式吸引幼儿。

(二)创设条件,为幼儿寻找游戏替代物。随着游戏发展,游戏中会逐渐出现替代物,这有利于幼儿抽象性、概括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小班后期,教师要为其创设必要的条件,培养幼儿寻找游戏替代物的能力。幼儿选择替代物,是根据当前游戏材料与他们想要的东西间在外形上的相似性来找寻的。当发现他们缺少某种材料时,有意识和他们一起寻找替代物。比如玩开公共汽车游戏时没有规则,可以就找了一块圆形木台代替交警岗亭。在游戏评价时,教师会鼓励小朋友:今天真能干。这样,可在幼儿思想中建立没有玩具时,暂用其他物品代替的概念。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此阶段使用替代物的情况不多。

(三)教师在情境游戏中要加强随机教育。幼儿在情境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以外的情况,影响游戏顺利进行和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有效地进行随机教育,引导游戏继续开展下去。一般运用到下面几种情况下:1.当游戏内容贫乏时,需要老师画龙点睛地启发、诱导,使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地活动。2.当角色之间有冲突时,老师要及时调节,使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3.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老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主题,提高幼儿对做游戏的积极性。4.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教师要根据游戏过程不断的创新游戏情节,提高幼儿积极性。

三、幼儿教育中开展情境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游戏的结束部分。经常带幼儿出去参观,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事物,使幼儿获得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扩大幼儿知识面。在游戏中主动帮助和引导幼儿把脑里有的知识印象重新活跃起来,开展积极性的思维活动。在玩游戏时要给幼儿提供游戏中所需要的玩具、材料和半成品等。老师参加到游戏中,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并启发幼儿发展游戏的情节,引导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动手、动脑,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重视游戏的结束部分,结束时让幼儿迅速整理好玩具,并让幼儿进行游戏评价,在评价中让幼儿自由发表意见,一起讨论游戏的好坏,这样做既能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能促进幼儿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

(二)特殊情况特殊指导。在指导情境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深入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及行为表现,及时调整幼儿角色,制止不良行为对幼儿造成的消极影响。由于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往往长时间地做同一种活动。如:当“运输工人”的幼儿老是重复装运玩具的活动,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观察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调整幼儿角色,可建议他去当“医生”坐在医院里为病人开处方。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游戏的内容并不都具有积极意义,内容不好的游戏会从消极方面影响幼儿,游戏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如模仿吵嘴、打架、打麻将、酗酒等行为,这就会强化他们对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印象,甚至会弄假成真,发现此类情况,教师必须马上阻止,并帮助幼儿端正其是非观念。

综上所述,情境游戏在学前幼儿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学前期支持和引导幼儿开展情境游戏,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对当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