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2 09:13:29

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摘要】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部队装备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形势任务的不断变化发展,针对当前武警部队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军械装备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军械装备;装备信息化;装备建设

在武警部队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深入分析和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从提高装备科技含量、挖掘并培养人才、规划综合保障体系等方面改进,加快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从而确保部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高效、灵活、快速”。

一、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1.军械装备技术人才缺失

技术人才的缺失是当前制约装备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目前的情况看,人才缺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人员技术不过硬,更新知识和技能不及时,对新配发的装备缺少应有的了解和掌握,对装备常见的问题和故障难以做出合理的改进和维护;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供小于求,岗位配给率偏低,导致装备信息化建设在使用、更新、维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人才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对新技术、新信息缺少相关的了解途径,人员个体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握不够,导致个体难以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专业人才来源途径偏少,缺少有效的培训途径,院校培养、后期培训等数量难以满足部队的需求;基层部队人才流动性大,技术的持续性和继承性不够。

2.军械信息化保障装备科技含量低

现有军械保障装备新技术含量少,保障效率低。军械库、兵器室等场所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对武器和弹药的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缺少定时、定点、定位的保证,武器弹药的收、发、运等作业环节效率低下;配发部队的抢修、检测、维护工具落后,且数量偏少,强调通用性而难以保证专有性,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少,导致抢修质量、效率低;军械保障装备综合化程度低,型号杂、体积大、数量多,机动方式主要采取包装箱装运,设备展开时间长,制约了军械的机动保障能力发展。导致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既有装备建设逐步更新固有的规律,也有科技力量、经费保障薄弱的因素。

3.军械装备保障体系不配套

军械装备保障体系的结构分布不合理。军械保障指挥手段没有摆脱人力密集型方式;作战保障、调配保障、维修保障等方面的配套建设不足:军械保障尚未形成部队与地方联合的保障机制,保障手段和资源不能满足平时和战时需要:保障人员实兵、实装演练少,平战转换速度慢,快速反应能力低。协同配合意识差,紧急防护知识少,心理承受能力弱,难以适应战时军械保障的需要。

4.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不足

部队对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有一定的研究,但深度和广度尚不够。对在日常执勤、处突工作中装备信息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认识不够,缺乏对信息化装备保障基本内涵、目的、手段、样式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均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是前期重视不足,投入的精力和经费不够;另一方面是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撑和实物保障。

二、武警部队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1.合理规划顶层设计,注重整体推进

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应根据部队整体建设的实际、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当前任务的需要而制定。从部队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应加强对顶层设计的规划,从整体上把握科技装备的创新性、实用性、通用性,以及军械人才的高素质和可持续性。注重平衡各部队的装备力量和人才配给,加强协调合作,努力挖掘军械装备的整体作战效能。

2.突出重点,解决急需

按照信息化建设需求的轻重缓急,集中有限的经费投向重点项目,力争建一项成一项。建设内容要从注重发展机械化军械装备,转变为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发展;从注重单件装备的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等物理性能的提高,转变为注重武器装备整体效能的提高。根据对主要作战方向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以提高主战装备和信息系统军事效能为目标,加快主战军械装备平台信息化改造,逐步建立功能齐全、安全可靠、与主战装备紧密交联的战术数据链系统。

3.统筹规划,立足长远

军械装备信息化的发展涉及作战使用、装备和科研等多个部门,具有装备研制周期长、投入经费大、涵盖技术广等特点,因此在发展建设中,要充分论证每个建设项目.以作战保障高效和可靠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内容包括:明确系统体系结构、确定系统装备系列、解决各类信息数据链之间及各类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同时,应从长远考虑,明确前、中、后期发展目标。疏理好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体系结构,有计划地淘汰老旧装备,研制开发新军械装备,完成军械装备的更新换代,建立以新一代国产化军械装备为主体、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信息化和一体化水平的武器装备体系。

三、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1.培养一支过硬的复合型军械装备专业技术队伍

一是要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骨干。要立足实际,挖掘潜力,发挥全员主观能动性,采取短期突训、送学培训、地方代训、深造复训等多种形式,向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发展。二是要培养一批复合型干部。信息化军械装备需要高技术的人才队伍,更需要一批既能组织指挥,又懂装备使用、维护、保养及检修的专家型检修干部队伍。要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培养出一批熟悉仓库信息化装备的干部队伍,不断增强“四会”能力。三是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拓宽培养的渠道。针对信息化军械装备保障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在培养方法上从单一学科向多专业教育转变、从智力型向综合能力型转变、从相对简单封闭的方式向综合开发的方式转变、从传统的培养手段向科技含量较高的培养手段转变,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效益。

2.加大关键性技术研制开发力度

深入研究和细化对军械装备信息化发展的军事需求,确立关键技术、重点技术、一般技术的整体布局和预研项目结构。有重点地解决制约军械装备信息化建设的“瓶颈”。突出通信网络、战术数据链和综合指挥系统建设,加快军械指挥装备、维修装备的研制和改造。在军械装备智能诊断、远程维修等信息网络建设上取得突破,实现保障方式信息化和保障装备配套化。

3.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军械保障体系

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军械保障体制。着眼未来,科学设置各系统、各层次、各方面的结构框架,合理调整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力求使军械保障体制与未来战场需求相适应。优先发展军械装备保障指挥系统,加强军械业务自动化管理,开发实用标准软件,在机关、仓库、工厂推行标准化、规范化业务工作,健全信息数据库;对应急保障物资进行统一编码,使用计算机网络对军械物流进行自动化管理,努力实现军械业务收、管、发、运等工作的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将保障机关、保障阵地、仓库、部(分)队、甚至单一保障平台,都置于计算机网络中,形成信息化保障网络系统。

4.创新信息化军械保障理论

创新与信息化军械装备保障建设相适应的保障理论,在创新思想上,要立足部队的实际,借鉴前期的成功经验,深刻认识当前任务中装备保障的特点和规律,从新的方向、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总结新的理论成果,不断增强装备保障理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内容指导上,要广泛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在充分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耗散结构论》、《协网论》、《突变论》的研究的运用,以新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为谋求装备保障系统要素有序运行和系统状态发展探索新的操作方式,充实新的内容,加快理论创新的步伐。

作者简介:

许波(1977―),男,安徽池州人,学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军械装备管理。

上一篇:一种基于孔口出流原理的暴雨测试方法 下一篇:浅析地调调度员优化调度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