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例脊柱减压牵引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2-10-02 07:23:47

70例脊柱减压牵引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并分析以脊柱减压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法将近期入住我院检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39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69例行普通牵引治疗,实验组70例则行脊柱减压牵引治疗,比较并分析脊柱牵引的可行性。结果 经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此外,实验组患者的CODI与VAS评分亦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脊柱减压牵引;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可行性

腰椎肩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位,尤其是髓核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后,椎间盘纤维环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破裂,使髓核组织得以从破裂处脱出至后方或椎管内,最终压迫或刺激到相邻的脊神经根,从而导致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等,具有高发病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若得不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除了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及腰椎疼痛等症状外,严重时,还将导致下肢不完全性瘫痪,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为有效探讨并分析以脊柱减压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本文对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予脊柱减压治疗,并取得显著疗效,现将探讨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01月~09月于我院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13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共同签署医疗同意书的情况下,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69例,男32例,女37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45.2±2.7)岁,病程0.3~10年,平均病程(5.2±1.1)年;实验组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32~78例,平均年龄(45.8±2.4)岁,病程0.5~9年,平均病程(5.6±1.4)年。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普通牵引治疗 对照组69例患者给予普通牵引治疗。首先,取患者仰卧位,并将JYZ-ⅠⅠ型颈腰椎治疗多功能牵引床的牵引带分别系于患者肋骨下缘及髂棘上缘位置;其次,按照患者年龄、体重及体质的不同,适当调整阈值;最后,在充分考虑患者感受的基础进行牵引治疗,30min/次,牵引结束后,患者应原地做静止休息至少10min。1次/d,每治疗5d休息2d,28d为1个疗程,患者需持续牵引治疗,并及时在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1.2.2脊柱减压牵引 实验组70例患者给予脊柱减压牵引治疗。①于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以此确定患者的身体素质及病变间隙,从而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②将患者一般资料录入计算机,并将初始SDS9800型脊柱减压牵引的牵拉力设置为(体重/2~10)磅;③取患者仰卧位,为患者戴上胸口式的安全带,并工作台裂口对准髂嵴顶点,通过充气气泵自动增加患者腰椎的脊柱前凸位置;④在选取自动肩部支撑系统适当拉紧并固定患者的上身的同时,嘱咐患者将膝关节保持在轻度屈曲状态,并以膝垫垫于患者膝盖位置。治疗期间,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感受适当的调整牵引力,调整幅度在5~10磅为最佳,牵引力应至少小于(体重/2+25)磅,持续治疗30min/次;治疗结束后并进行20min的冰敷及为患者戴上腰围后,再给予20min的微电脑中频治疗。1次/d,每治疗5d休息2d,28d为1个疗程,患者需持续牵引治疗,并及时在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1]。

1.3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腰椎及下肢疼痛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至少达80°以上,且得以正常活动并进行日常工作为临床治愈;患者腰椎及下肢仍存在轻微疼痛感或处于静止状态时无疼痛感,直抬腿试验在60°~80°范围内,可做轻微活动或从事轻微工作为显效;患者腰椎及下肢存在的疼痛感得到有效改善,直腿抬高试验在50°~60°范围内为有效;患者腰椎及下肢疼痛感较治疗前无任何变化或呈加重状态,且直腿抬高试验小于50°为无效[2]。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治疗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则以率(%)表示,并分别采用t及?字2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经有效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9%,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达90.0%,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治疗前后的CODI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ODI与VA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虽然两组患者的CODI与VAS评分均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实验组的改善程度较明显,两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临床多发疾病,主要由腰椎间盘部位负重、扭伤及退化或变异而导致椎间盘纤维破裂,髓核突出至椎管或椎间孔内而引起的神经根刺激症状,经诸多临床研究发现,突出物的化学刺激及神经根受机械性压迫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引起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治疗上多以消除化学刺激及减轻机械性压迫为主。

脊柱减压牵引是一种以恢复患者病变腰椎间盘形状为主要治疗目的的新兴治疗方法,其可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素质自动调整牵引力度或角度,使拉力能够准确的作用于患者的腰椎间隙中,从而起到减少患者椎间盘突出物的化学刺激及消除机械性压迫的作用,具有无创伤、安全等特点[3]。白跃宏等采用脊柱减压牵引对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4],其治愈显效率达82.1%,此外,患者经6w的有效治疗后,其SCODI、VAS评分亦显著优于治疗前,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与白跃宏等的研究结果大致一致,说明将脊柱减压牵引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患者腰椎间盘受累节段的椎间裂隙,从而有效改善其受损神经,使其能够恢复神经功能,得以正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等。

总而言之,将脊柱减压牵引法有效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除了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外,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受损神经功能,从而加快其恢复速度,表明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可行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邹永刚,朱兴仁,龚铁军.脊柱减压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3,05(03):165-167.

[2]青祖宏,刘明,高巍,等.非手术脊柱减压与普通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对比[J].北京医学,2014,36(02):148-150.

[3]易全甫.脊柱减压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4,27(01):440-441.

[4]白跃宏,俞红.脊柱减压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55-57.编辑/申磊

上一篇: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对体内炎症介... 下一篇:链霉蛋白酶在胃镜检查时提高粘膜清晰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