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教育干预

时间:2022-10-02 07:08:36

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教育干预

〔关键词〕小学生;交往障碍;教育干预

人际交往是人们传达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的沟通过程,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当前少年儿童的交往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有的腼腆内向,不敢与同学、老师交流;有的孤僻寡言,不愿与人为伍,独处一隅;还有的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恐惧胆怯,缺乏自信……笔者近期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背景描述

一天晚上九点多,笔者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个犹豫的妈妈,说是抱歉这么晚打扰我,孩子睡下了,她才腾出时间给我打这个电话。据她说,自己的孩子冉冉前几天听说今天的课上教师要让大家进行个人才艺展示,于是提前几天就开始在家准备,可是今天课上教师却没有叫到他,他觉得自己白准备了,很不开心。回家后,他闷闷不乐,还跟爸妈发了脾气,最后才道出自己不高兴的真正原因。我听了之后,决定第二天的课上继续安排这个环节,争取给班里每个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不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

次日进班,我很快把“冉冉”和那个个子高高、坐在最后的男孩对上了号。上课了,我们继续进行了才艺展示。不少孩子跃跃欲试,踊跃举手。我悄悄观察着冉冉,他始终没有举手,但眼睛一直盯着我和上台的同学们。趁着一个孩子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表演时,我慢慢走到冉冉身边,轻声问他:“你准备了么?老师还期待你的表现呢!”冉冉的表情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冲我点点头。我以为接下来他会在我的鼓励下有所表现了,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竟依旧岿然不动。我用热切的目光注视着他,真诚地表示欢迎没上台的孩子积极参加。有的孩子在我的鼓励下,都要第二次登台表演了,但我发现冉冉除了在有一次我叫另一个孩子名字的一刹那举起了手并很快放下外,依然坚持着不举手。我没有强迫他,想等待他真正准备好。校长不是经常教导我们,教育就是七成等待加三成唤醒么?既然冉冉有展示的愿望,我相信总有一天,等他准备充分后,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举手参加,我期待着。

二、问题解决过程

这天晚上,我主动给冉冉妈妈打了个电话,了解孩子当天回家后的表现。妈妈说冉冉的情绪比昨天好多了,没有发脾气,但也不是特别高兴。于是,我详细地把白天他课上的表现描述了一遍。从冉冉妈妈那里得知,冉冉是个内向敏感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他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尤其是到了新环境时,冉冉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属于慢热型。我安慰焦急的妈妈,告诉她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冉冉还只是一个刚入小学的孩子,还没有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我们要尊重他,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融入新集体。可以说,我主动打的这个电话拉近了我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为我们日后合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个不爱说笑的男孩。他其实是个很让老师省心的孩子,每次作业都能高质量地完成。他对自己要求完美,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惹老师生气,经常是爸爸妈妈认为他做得已经不错了,但他还是尽自己所能,争取把作业写得更好。冉冉也很谦让,不会像其他男孩一样爱争抢,甚至还很绅士,这让我越来越喜欢他了。在课堂上,我会抓住他的每个优点,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真诚地赞美他。一开始他的表情很平静,有着同龄孩子脸上少有的淡定。后来,随着我们越来越熟悉,我发现他慢慢地没有那么严肃了,有时候腼腆一笑,让我有种被触动的感觉。是啊,他太紧张了,到了一个新环境,天天绷着脸,自己也难受,也很累啊!再后来,我听冉冉的妈妈说,冉冉回家后比以前开心了很多,还把学校里发生的事主动讲给家长听。我打算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帮助冉冉彻底改变原来的状态。

在即将进行的家务能力展示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把在家劳动的场面录下来,带到学校里。我觉得这是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于是跟冉冉妈妈电话沟通,希望得到她的协助。一周后,我把家长协助制作好的录像播放给全班同学看,冉冉在电视里大方地介绍怎么包饺子的场景,一下就把同学们都镇住了。一位学生说:“没想到同桌还有这个本领,我也包过饺子,总露馅,他太牛了!”另一位学生更直接,发自肺腑地说:“如果我能吃上他包的饺子,该有多幸福啊,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听到同学们真诚的评价,冉冉喜形于色。那天下课,冉冉主动跟着我,眼睛盯着我小声问:“您在哪个办公室啊?我能跟着看看么?”我热情地回答:“当然可以啊,你帮我拿着我的书,当我的小助手。以后有什么事尽管找我啊!”他神气地接过我的课本,自豪地跟在我身后。那一刻,我觉得我们两个人之间的陌生感已经没有了,他已经完全接受了我,并且开始主动跟我交往了,这是个好的开端。再后来,我邀请他到讲台前给大家介绍他的周末生活,下课跟他聊天,谈谈他喜欢的事情,我们更亲近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注,冉冉有了更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沉默寡言到倾听小伙伴的交谈,再到参与同伴的游戏,他体验到了同伴、老师、父母的关爱,感受到了与同伴交往的乐趣,脸上木然的表情也已经消失,灿烂的笑容悄然而至。现在的他变得开朗多了,上课时主动举手发言,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喜欢和小朋友、老师一起玩,还常常跑过来抱抱老师,和老师开玩笑,做怪相,逗得老师捧腹大笑。看到冉冉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彻底适应了新环境,敢于主动与老师、同伴交往,我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灿烂的笑脸就是对教师辛勤付出的最大回报啊!

三、经验与反思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类型

在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像冉冉一样的孩子,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有些腼腆、内向,不擅长与人交往,甚至在交往时有些不合群或退缩行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几类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障碍的学生群体。

1.性格内向,不知如何交往型

有些孩子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外界接触较少。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不知如何去与别人交流,害怕周围的一切。

2.缺乏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型

有许多孩子平时不太喜欢跟同学们在一起,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而是他们在交往中缺乏自信。这样的学生在看到别的学生大方自信地发言时,眼中尽是羡慕,心中充满渴望。他们在参加班级活动时,一会儿看看老师,一会儿看看同学,其实就是想让老师再鼓励他一下。

3.适应不良,难以融入新集体型

有一类学生,他们在面临陌生的环境时,总是觉得害怕,不敢说话。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他们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他们起初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小团体接纳,难以敞开心扉融入新集体。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教育干预

能否与外界社会融洽相处是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儿童能否更好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主要场所,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对学生内向胆怯、缺乏自信、难以适应新环境等心理问题进行恰当的干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有针对性的人际交往培养目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关注学生身上发生的细微小事,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确定有针对性的人际交往培养目标,例如:乐意与同学交往,与周围人能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能够主动与老师亲近等。

2.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帮助学生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正确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座、团体辅导、主题班会等方式向学生们传授具体的同伴交往方法,如主动介绍自己、问候并邀请喜欢的同学,制作并互赠个人小名片等。教师还要了解本班学生的交往类型,对特别内向、常被其他小朋友忽略的学生,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

(2)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接纳。通过小组合作、创设情境、课堂游戏或户外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与合作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集体中为他们树立自信心。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说:“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小培养儿童自信的心理品质,无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对群体素质的提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与鼓励对儿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可以使儿童获得极大的鼓舞。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表扬、赞美等方式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促进儿童的集体人际交流。

(4)多亲亲抱抱,多身体接触。身体的接触是人类最原始最有效的表达爱的方式。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儿童来说,他们还只是六七岁的孩子,也很想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和老师亲近,和伙伴亲近。教师可以主动和他们多一点接触,多一点抚摸,多一点亲近,这将大大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在交往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家长积极配合,为小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支持

家庭是学校的合作伙伴,教师要经常向家长传授教育方法和经验,和家长携手努力,共同完成教育引导工作。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来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

(1)挤出时间亲近孩子。爸爸妈妈每天要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交谈,引导孩子说说一天的学校生活、认识的新朋友,鼓励他们说一说有趣的、无趣的、生气的、沮丧的等各种事情。

(2)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家长可以在节假日或者吃完晚饭后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串门,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孩子邀请班里的小朋友到家里玩,欢迎主动上门来玩儿的小伙伴,并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游戏和感兴趣的玩具等。

总而言之,面对这些不擅长与人交往的学生,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支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爱,渴望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有归属感。学校应与家庭配合,改善学生与教师、同学及亲人之间的关系,满足他们归属和爱的需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暖,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提高自信心,形成完善的个性心理品质。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北京,100010)

上一篇:浅谈当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 下一篇:班主任的“心”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