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亭:用花季生命铸就支教贵州的爱心丰碑

时间:2022-10-02 05:22:56

赵小亭:用花季生命铸就支教贵州的爱心丰碑

2010年7月21日,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马场河乡中心小学义务支教的赵小亭不幸遇难。噩耗传来,云贵高原呜咽,荆楚大地哭泣,千年古城江苏如皋一片悲伤。7月下旬以来,赵小亭的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支教路上,巨石夺走如花的生命

赵小亭住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邵庄村25组,从小学到高中,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2008年9月,赵小亭以404分的高分入读武汉大学本科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入校后,先后获得“武汉大学新生丙等奖学金”、“学院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等荣誉,并成为正式注册的“中国青年志愿者”。

2010年7月上旬放暑假后,刚过20岁生日的赵小亭踊跃报名,第二次参加武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7月12日,她和学院的18名同学来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马场河乡中心小学开展暑期义务支教,时间为一个月。

贵定县马场河乡中心小学位于距离县城17公里之遥的大山中,人烟稀少,举目四望都是茫茫大山。这所学校是一所留守农民工子女学校。此次支教,活泼开朗的赵小亭担任学校安全课和合唱课老师。走上讲台,小亭是一位严肃认真的老师,音乐课上,她用手机播放音乐,教孩子们唱歌;安全课上,她讲地震防震知识,教孩子们如何在灾难中自救……下课铃一响,她又恢复了笑嘻嘻的面容,和学生们尽情地玩耍。亲切的笑容、动听的歌喉、耐心的讲解,让小亭成为支教队中最受山区孩子欢迎的老师之一。

马场河乡中心小学条件差得令人心酸。白天教室是课堂,晚上将课桌拼凑起来,教室则成了支教大学生的宿舍。学校没有自来水,洗澡用山上流下来的溪水,吃饭要走十多分钟到一户农家“搭伙”。面对如此环境,小亭不但没有叫一声苦,还不时站出来为队友加油打气:“我们要好好教好孩子,让他们看到走出大山的希望。虽然这里艰苦一点,但我们要乐观地看待,这里有城市看不到的秀美风景,有城市呼吸不到的新鲜空气,大家加油!”一番朴实而真切的话语感动了前来支教的队员。

赵小亭在支教时发现这里的留守农民工子女不仅存在学习上的困难,更面临着生活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碍。于是,在她的倡议下,支教队除课堂授课外,还与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建立了双向互动的“结对子”关系,开展长期无间断的涵盖学习、生活、心理辅导等全方位深层次的支教活动。

赵小亭除了支教还念念不忘山区的那些“空巢”老人,课余时间,她带领队员们去了村里的老人院,帮助打扫卫生,陪老人们聊天,教给他们健康长寿知识,为他们表演文艺节目,给老人们带去了久违的欢笑。

7月21日午休过后,包括赵小亭在内的17个同学,为探讨当地水力发电的可行性,决定前往离学校两公里之外的穿心洞调研。穿心洞海拔2000多米,拥有权威部门鉴定值得利用的一级水资源,洞口有飞流直泻的水动力,可以在中游筑坝蓄水发电,造福当地人民。有志于为西部大开发出智献力的赵小亭和她的队友们对此很感兴趣。出于安全考虑,校长王光林自告奋勇当了向导。大山背后,一条小河蜿蜒而上,河水悄悄流淌着,水深不及膝盖。在王光林带领下,同学们沿着河边行走,跋山涉水,有说有笑。很快,穿心洞就在眼前,怕同学们太疲惫,王光林吩咐他们停下来休息片刻。此时,负责安全的赵小亭走在最后面。突然“扑通”一声,一块山石从天而降,王光林扭头一看,小亭已倒在河里。眼前的一幕让大家惊呆了。

大家火速将赵小亭扶上河岸,王光林发现她头部被砸伤。此时几个男队友不约而同脱下上衣为她包扎伤口。山路崎岖难走,将小亭背到乡里救治显然来不及。说时迟,那时快,大家简易进行了分工。王光林一路狂奔,向乡里求救;两位男队友留下来照顾赵小亭;另外6位男队友带着其他女队友转移到安全地带。很快,医生和消防官兵相继赶到,遗憾的是小亭因伤势过重停止了呼吸。当晚,在队友的护送下,赵小亭的遗体被送到都匀殡仪馆。如鲜花般的生命还未来得及完全绽放,就这样永远长眠在离家两千公里外的苗岭大山。

“谁在最需要的时候轻轻拍着我肩膀,谁在最快乐的时候愿意和我分享,日子那么长,我在你身旁,见证你成长,让我感到充满力量……我和你一样,一样的善良,一样为需要的人打造一个天堂,歌声是翅膀,唱出了希望,所有的付出只因爱的力量……”这是赵小亭生前教给山区孩子们的一首歌――《和你一样》。这首歌已成为生命绝唱,孩子们哭诉着:“我们再也听不到赵老师的歌声了……”

从7月12日奔赴贵州山区到21日遇难,赵小亭只在这个陌生的山区呆了10天,但这里的苗族、布依族群众却记住了这位眉清目秀、平易近人、不怕吃苦的江苏女孩。

闪光足迹,生命因为爱心而精彩

赵小亭永远长眠在了大山深处。家乡的人们说,事故是偶然的,但小亭的事迹绝非偶然。“小亭去支教,是与她的性格相符的,她本身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她骨子里就有去帮助别人的愿望。”小亭的高中化学老师石红炽说。

赵小亭的爸爸是个水电工,靠做点零活挣点钱,妈妈在一家企业做工,家境不太好。虽然小亭是家中的独生女,但夫妻俩绝不娇纵女儿,对小亭要求严格,常教育她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孝敬长辈、乐于助人的人。

“小亭确实是个懂事的孩子。”赵小亭79岁的奶奶已哭干了眼泪。今年初,老人刚刚经历了丧夫之痛,现在又要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老人泣不成声:“她爷爷虽然走了,可也活到七、八十岁,我的小亭还是个树苗啊!“这些天,老人完全沉浸在对孙女的回忆中。”小亭本来就没什么零花钱,她总是省下钱为我买回苹果。她爷爷住院时,只要她在家就会去医院照顾。爷爷咳嗽咳出的痰,总是小亭轻轻擦掉,她从来不嫌脏。我上哪儿去找这样的好孙女哦!“

“小亭啊小亭!”赵小亭的外婆张天凤拿着外孙女的照片一遍一遍地抚摸,一声一声地呼唤,像是要把她的心头肉喊回来。“小亭从小就知道关心人、孝顺人!”外婆说:“我身体不好,有糖尿病。小亭上幼儿园时就对我说:外婆,你有糖尿病,吃东西可不能乱吃哦,等我长大了,挣了钱,一定好好孝敬您!世上哪有这么懂事的孩子啊!”张天凤回忆说:在家上学时,到了节假日,小亭就喜欢到我家走亲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亭悄悄地给住在我家前面的一名五保老人当起了“保姆”。这位80多岁的老人生活一直靠自己打理,但随着年事已高,生活行走很不方便。每次小亭来到我家时,总是要抽时间到这位老人家中帮助打扫卫生、收拾床被,有时还送点老人喜爱的食品,直到两年前老人安然离世。在我们村里,同样还有一位五保户老人,他也时常得到小亭的悉心照顾。

在赵小亭的母校如皋中学,听说小亭遇难的消息,从校长到老师无不扼腕叹息。在如皋中学,小亭生活了三年,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一张可爱的笑脸,她的所有任课老师依然记得这位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勤于奉献的阳光女孩。

孙福平老师动情地说起这样几件事:赵小亭每年寒暑假都会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帮他们洗晒被子,陪他们聊聊天,给他们唱唱歌,老人们都很开心。小亭离去后,孙老师非常悲痛,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小亭学习小亭,近一段时间,他致力于寻找小亭的闪光足迹。在学生基础档案中,孙老师读到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赵小亭看到一个捡垃圾的老人正吃力地推着满载垃圾的推车,赵小亭二话没说就上前帮助老人推车,一直把老人送到家门口。这样的小事,在有的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是,正是这点滴善举铸就了小亭的大爱人生。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的激昂,一如山路边小草般平凡,即使千万重深山也掩盖不了她生命的芬芳。平凡而又琐碎的小事铺满了赵小亭20年的短暂人生。今年暑假支教前,小亭给曾经的英语老师发信息说:“我想去贵州山区支教,那里很穷,知识是改变孩子的唯一希望,我想去帮帮他们,点燃孩子的梦想……”

万人挥泪,迎接闺女”回家”

7月28日,是赵小亭回家的日子。这个日子,因一个优秀女孩的离去蒙上了忧伤和酸楚。这天,小亭的骨灰在父母和亲友的护送下,将由贵阳抵达上海,而后返回家乡如皋。

“去上海接小亭回家!”牵挂着小亭的人们再也坐不住了。清晨6时许,在如皋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新民的带领下,一辆满载家乡人民深深哀思的大巴奔赴上海。

14点13分,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长途奔袭28个小时的K112次列车终于缓缓地停靠在上海火车南站7号站台。17号车厢门缓缓开启,此时,时间静止,空气凝固,赵松高、陈建华夫妇分别手捧女儿遗像和用红布包裹的骨灰,失声痛哭缓缓走下列车 “小亭,我们一起回家了!”赵松高喃喃自语。

依然是披肩的秀发、恬淡的笑容、清秀的面庞,一如挥手告别乡亲去上学时的乖巧和纯真,前去迎接的众多乡亲心中所有对小亭的美好印象,瞬间化成一张薄薄的遗照,虽然面前的“小亭”依然在微笑,却已阴阳两隔,让人肝肠寸断。

从上海回如皋的灵车上,已哭肿眼睛的赵松高紧紧地抱着女儿的骨灰,而妈妈陈建华则木讷地看着窗外,一直无语。赵松高将小亭的骨灰放在双腿上,双手环抱,灵车的每一次颠簸,他都要紧紧地抱住女儿的骨灰,他似乎再怕女儿从自己身边溜走。偶尔,他又低头深情地注视着“女儿”,并和“女儿”说上几句心里话。

“小亭,我们回家去!”早已哭不动的陈建华喃喃地说着,她耳边还是不时响起女儿那声甜甜的“想爸爸,想妈妈,想奶奶,爱爸爸,爱妈妈,爱奶奶!”的话语,而自己手中捧着女儿的遗像,她如万箭穿心。

“接如皋女儿小亭回家”、“小亭一路走好,你是天堂最美的葵花”。在如皋境内的一个高速路口,聚集在这里等候小亭回家的群众有四五千人。

“来了,来了!”下午5点30分,警车开道,载着小亭骨灰的灵车缓缓驶出高速出口。灵车缓缓停下,车门被拉开后,赵松高怀抱女儿的骨灰下了车,身后紧跟抱着小亭遗像的陈建华。见路两侧站了那么多陌生人,泪流满面的赵松高哭着对怀中的女儿说:“小亭,你看这么多好心人来接你回家,你做了那么多好事,你走得光荣!”听了赵松高和女儿的“对话”,周围群众哽咽不止。

灵车经过小亭的母校如皋中学时减慢了速度。校门前站满了手拿白花等待小亭归来的同学、校友。灵车缓缓经过时,不少女生捂着脸痛哭失声。江苏元升集团是小亭妈妈陈建华的工作单位,灵车到达该单位门口时,马路两侧早就聚集了上千名等候的群众。见到灵车以及几乎虚脱的陈建华,数十名女同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一任泪水哗哗涌出。

灵车缓缓行驶,每到一地,不愿离去的人们追随着汽车奔跑起来,上百辆私家车打起双跳灯,整齐有序地跟随着灵车,绵延数里的车队成为如城街头的一道悲壮风景。有位全程跟踪的电视台记者说:家乡人民以最高规格来迎接这名从如皋走出去的优秀青年志愿者归来,自发聚集在高速路出口、在小亭的母校、在村口、在街头,迎接这位光荣的如皋女儿魂归故里的群众超过一万人,如此凄惨壮观的场面,他从未见过。

小亭的灵堂设在如城镇邵庄村公共服务中心350平方米的会议大厅内,四周摆满了花圈,正前方是小亭一张青春笑容的遗照。“青春小亭碧血洒黔中英明垂青简千秋共仰芳容,东皋天使爱心满江海真情动中华万古长怀懿范”,高悬在小亭巨幅照片两侧的挽联生动诠释了小亭短暂而精彩的一生。6时许,当赵松高踏进灵堂时,小亭67岁的外婆一步上前,手捧着小亭的骨灰号啕大哭。此时此刻,整个灵堂泪雨纷飞,哭声一片,小亭的母亲几近昏厥……

夕阳西下,一朵朵山状般的白云遮住了大半的天空,淡淡的阳光时隐时现。小亭走了,她给家乡人们留下的是永恒的思念。

感动中国,当代青年的道德标杆

赵小亭是正式注册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她两次主动报名到贫困地区支教,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她品学兼优、乐于助人、心系人民,是当代青年的道德标杆。

赵小亭支教长眠苗岭大山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感动了中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7月下旬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主力媒体对她的事迹作了报道。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追授她为“武汉大学杰出青年志愿者”;武汉大学赴贵州贵定县爱心支教实践队正式命名为“小亭爱心支教实践队”;共青团湖北省委追授赵小亭为“湖北省杰出大学生志愿者”;、全国学联、中国青年者协会追授她为“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8月2日,赵小亭牺牲所在地的贵定县人民政府追授赵小亭为“贵定县优秀县民”,并将马场河乡中心小学命名为“马场河小亭纪念小学”。

赵小亭事迹还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8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分别就宣传学习赵小亭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李长春批示:赵小亭的精神十分可嘉,支教中不幸遇难十分可惜。媒体要大力宣传,学校要予以表彰。刘云山批示:媒体要进一步策划,深化对赵小亭同学的的宣传。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说,赵小亭用平直的语言表达自己,用平常的行为证明自己,用平凡的生活感染了所有人。她的平凡里,有一种止于至善的精神力量,体现了”90后”一代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认为,人们关注赵小亭,不仅是被她的献身精神所感动,更是被她和像她一样的青年志愿者坚定信念、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心系基层、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不畏艰苦、勇于实践的朴实作风,脚踏实地、立志成才的进取精神所感动。

有人说,“90后”的青年是“瓷娃娃”,受宠万千,缺乏理想,又怕吃苦。然而,在赵小亭这位“90后”身上,人们会发现这种以偏盖全的说法是那么轻率和不负责任。从大城市到小山村,从大教室到小课堂,小亭憧憬理想,一步步走过了崎岖的路。当有的年轻人还沉迷在网络世界,或者还在发着“父母皆祸害”的牢骚时,小亭已经将山区孩子的苦乐记挂在心头。“我和你一样,一样的坚强,一样的全力以赴追逐我的梦想……”这是赵小亭喜爱的歌,也是她生命价值的真实写照。

赵小亭20岁的生命不长,但当她的生命之花在苗岭大山里戛然而逝时,人们依然从中读懂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永恒。赵小亭,这位朴实无华的年轻人,以自己稚嫩的肩膀为山区的孩子送去知识和温暖,也为生命的理想和价值作出了感人的诠释。正如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所说:赵小亭用她感人的事迹和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不愧为当代青年的杰出代表,不愧为新时期志愿者的楷模,不愧为“90后”青年的道德标杆。

上一篇:人生不能同时追赶两只兔子 下一篇:寻找财富之门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