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讲评环节提升户外混龄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02 04:58:38

巧用讲评环节提升户外混龄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摘 要:户外运动中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材料的投放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的精神。要让幼儿喜欢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经验进行材料的投放。同时,教师活动后的讲评环节也同样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活动的质量。

关键词:户外混龄活动材料 讲评 有效性

如何投放户外混龄活动的材料呢?活动前,教师们往往会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材料要有层次性等等,活动后,会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独自的调整。那么,有人问过孩子的意见吗?孩子想怎么调整?教师的调整符合孩子的要求吗?同时,忽略了户外混龄活动的讲评环节,其实,活动后的讲评能很好地帮助教师提升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但是,可能会有老师说:在活动后的讲评环节中幼儿只会说一说自己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并不能帮助我们进行材料的调整,还是要靠我们老师自己去观察幼儿行为后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其实,我们发现老师在户外混龄活动后的讲评中开场白一般是这样的:你今天玩了什么?玩得开心吗?你怎么玩的?为什么大多数老师问出来的问题竟然如此一致呢?原因大致有两个,这些原因也是影响户外混龄活动讲评环节的重要因素。

一、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

在户外混龄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能不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能不能分析出幼儿作品的创新之处,以及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幼儿认知和交流的困难,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都是考验教师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点。如果教师没有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他自然就问不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问题只能停留在“玩了什么?开心吗?怎么玩的”。显而易见,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影响户外混龄活动后教师讲评问题的提出。

二、材料本身的层次性,丰富性

如果材料层次不高,不够丰富,孩子永远是单一的玩法,或者说是基本不理会那些材料,那么,即使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再高,孩子都不会与你有思想碰撞的火花,讲评时的提问自然而然会很单一。

“区域活动中的教师讲评具体是指教师在对幼儿自主活动过程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典型行为进行以点带面的点评或和幼儿一起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幼儿讲述,一方面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提炼自己的学习经验。”那么,户外混龄活动后的讲评到底应该如何讲评呢?我将讲评的方法归为两大类。

1.纯儿童角度的讲评

纯儿童角度的讲评是指运用开放式的讲评,比如:今天玩户外混龄活动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有什么你解决不了的困难?你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吗?“对事件及经验的回顾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对儿童智力和社会情感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将使其终身受益。” 有一次我们班级的几名幼儿在玩“急速滑翔”(幼儿园的自制轮胎滑板),讲评时我就问:“今天发生了什么让你难忘的事情?”一名幼儿红肿着眼睛说:“今天我被轮胎滑板刮破了腿……”在活动结束之后我立刻去排查轮胎滑板的安全性,果然发现了其中一个滑板的钉子外漏了。这就是幼儿告诉我们教师材料有安全隐患,需要调整了。

2.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

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又可以分为三种:

(1)解决问题式讲评。教师可以根据孩子在户外混龄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提出一针见血式的问题。比如:今天我发现有两个小朋友在争抢户外混龄活动的材料,怎么办?你和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玩材料的时候,弟弟妹妹想玩你的材料,你怎么办?今天我发现两个小朋友在打架,怎么办?有的小朋友玩过的材料没有放回到原来的地方,这是为什么?这样直接的问题一抛出,孩子就会有激烈的讨论,又能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谓两全其美。又如:在一次“驰骋球场”的运动中,幼儿总是把球踢出球场外,之后还不知道往回踢,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向幼儿抛出问题:“球总是被你们踢到外面去,怎么办?” 幼儿开动脑筋,有的说:“踢到外面了捡回来呗。”有的说:“把球场变大点。”其中一名就说:“老师,我们可以把球门变大一点啊,这样球就不容易跑出去了。”我一听,原来孩子们也能解决材料投放的问题。

(2)情感调动式讲评。这类提问方式我认为是针对孩子对于各类材料的情感投入程度,幼儿的兴趣点等等。比如:某个孩子只玩一个区或者只玩一种材料,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给孩子展示其他材料的有趣玩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去激发他进入其他区域;再比如:孩子对于材料的玩法长期比较单一,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谁有其他不一样的玩法,谁想到的方法越多就能得到更多玩的机会!这样以调动孩子的荣誉感、竞争意识等情绪情感方面内容的讲评方式就是情感调动式的讲评。通过这样的讲评教师可以找到幼儿在户外混龄活动中的兴趣点,找到幼儿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帮助教师提升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3)作品展示式讲评。可以将孩子在户外混龄活动中的作品展示出来,教师可以用照片记录,让孩子自己讲述自己的作品,自己发现自己作品中的闪光点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从中也能获得提升材料有效性的方法。比如在一次户外混龄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冒险岛”(幼儿园一处自由搭建的户外活动区) 只有大班的幼儿在玩,中班和小班的幼儿非常少,于是在集中讲评的时候,教师就问了中班的幼儿:“你们怎么不玩冒险岛呀?” 幼儿很怯懦地说:“我不会玩……”于是,我让大班幼儿给低年龄段幼儿展示自己的搭建作品,目的在于使低年龄段幼儿了解材料的基本玩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后来教师也想到了其他调整方法:材料是不是不适合低年龄段的幼儿?可以提供一些图片范例,让低年龄段的幼儿得到一些简单的方法。

总之,在户外混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适时更换材料、适时调整,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得到提高。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五星街道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郭俊燕.重视区域活动后教师与幼儿的谈话[J].早期教育,2002,(12):3

[2] 斯泰西・戈芬.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M].李敏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09.

上一篇:那一场无关输赢的青对决 下一篇:农村中学开展足球运动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