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 第4期

时间:2022-10-02 04:24:22

作者简介

周勇教授,上海商学院流通经济学院院长,浙江奉化人。从教15年后应邀加入连锁企业,经历了公司从小到大发展全过程。2007年回归学校,全面负责实施上海市政府重点学科(商品流通学)建设项目。著有:《管理理念与实务》、《连锁超市运作规范》、《连锁超市经营》、《连锁店经营管理基础》、《连锁店经营管理实务》。2008年新作:《连锁经营原理》、《感悟零售》、《商品流通理论与实务》。自2005年7月起在《连锁与特许》设立“阿乐专栏”撰写感悟短文至今,如《心灵的归顺》、《老板还是自己的好》、《慢是一种境界》、《寻找回家的路》等文章深受众多企业高层的推崇,J&2008年4月开始“阿乐专栏”更名为“总裁必读”。也希望更多同仁与周勇教授一道共同关注总裁话题,使中国本土企业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日前去了一家由大卖场扩建而成的购物广场,实在不可思议:

广场地面铺的是大理石,开业没几天就碎的碎陷的陷,雨后到处是泥泞。车开过高低不平咯吱作响的“现代化广场”,终于到了地下停车场的入口处,保安友好地提醒:当心!像是里面有地雷。果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令人恐高的陡坡与需要精确驾驶才能通过的弯道。总算侥幸进入,突然听到车底撞击金属物的声音,接着是方向盘失去控制。车停稳以后发现轮胎侧面被开了一个大口子,是垫在地下的几块没有铺平的钢板惹的祸!刚从4S店换的新轮胎就这样报废了。我当即告知该公司办公室,希望他们立即整改,以免这样的“不幸”再次发生。我还以为自己以一个新轮胎为代价去发现值得改进的缺陷是值得的,但事后了解到,有奔驰车早在此处挂过彩,底盘活生生地被撞坏!

我想,这样的购物广场居然能开出来,也算是一种本领。但消费者是最终的裁判,如果用货币投票,这样的商业设施不可能有发展空间。但现在是用消费卡投票,你不去也得去,不投也得投。

企业自行发行的电子消费卡(非信用卡),对企业来说是“宝贝”,但也实在是害人的东西。有了卡什么东西都不愁卖,毛利不管有多高照样卖得好,而且价格越高越好卖。开始的时候,企业发的是购物券,后来随着信息系统的越来越完善,纸券仍然有,但更多的是各式各样的电子消费卡,主要有芯片卡和磁条卡两种。中国商业,无论是批发还是零售,历来缺乏自有流动资金,以前做几十亿业务的一级批发站也就几百万资金。在最近15年我国连锁商业大发展的过程中,有人说零售强势占压供应商的货款,这其实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如P&G这样的强势供应商则是占压分销商的流动资金,付款期短周转期长,周转期大干付款期的天数就是供应商占用分销商的资金天数。实际上,对有些大型的连锁公司来说,主要占用的不是供应商的货款,而是占用手持“电子消费卡”的消费者的金钱。当然,一般的消费者是不会到连锁店去购买电子消费卡用来自我消费的,除非脑子有问题。消费卡一般是由单位购买,然后以各种形式发放出去,或正当或腐败,但毫无疑问,这些开支可以作为成本列支,收到这些“准货币”者也无须交纳“个人所得税”。曾经有多次,从上到下清理各种“代币券”,甚至规定期限要求企业清退现金,结果,有不少不法收入变成了合法的货币。清退是清退不完的,清退以后还是照样发,主管部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企业就越来越大胆,面额也越做越大,从几百变为万千,甚至可以无限。当然近年来的操作模式也发生了些须变化从原来的连锁公司发卡改为电子商务公司发卡,从而实现了更隐蔽的操作。现在不仅内资企业发,外资企业也发,但外资企业的发行量远远没有内资企业大,几亿不算多,几十亿不稀奇,上百亿也很正常。

我们不能说发卡没有好处,但好处主要是对企业而言,包括方便购卡企业的财务操作与送人。当然,用卡购物对顾客来说也是比较方便的,但信用卡比电子消费卡更灵活更经济更实惠。从现实情况来看,发卡是中国大型连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发卡一旦被禁止,会死掉一大批企业。没有了消费卡,许多大型连锁公司就会遭灭顶之灾,有可能一夜之间就被供应商逼跨。中国大型连锁公司对电子消费卡的依赖程度不会低于20%(即电子消费卡的销售占比,这可能还是一个低估的数值),更严重的是:用电子销售卡的销售款投资开发新店,近年来连锁企业还开始热衷于购物中心,搞商业与地产相结合的所谓“现代模式”,很多资金其实来源于电子消费卡。无论是开连锁店还是大兴土木搞大项目,都是固定资产投资,发卡的钱是流动资金,一旦发卡叫停,许多项目也得停。在市场竞争还不是很激烈的情况,这样的循环是良性的,发卡多开店多销售多。但现在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开店就能赚钱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再用发卡的钱去投资,就越来越危险。经营者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对此加以评估,并出台相应的规制,不要简单禁止,而是要制定规则,纳入管理。

前不久有一家企业要我陪他们去连锁协会咨询进场费事宜。有供应商从2002年开始与连锁公司做产品销售,按照合同支付相关费用,没有任何疑义。但自从《零售商与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出台以后就开始一家地与零售商打官司,法官居然根据地方法院内部制定的解释条款判决供应商胜诉,要求零售商返还以(包括管理办法颁发前)所收的部分进场费。这样的判决显然有失公正。这一办法其实并不是什么法律,而仅仅是一个行政规章,而且没有实施细则,很难实际操作。

有人提出:规制“规制者”,实现规制的独立性,并建议在商务部下成立“零售业监管局”。其实,这样的机构早就存在了,商务部下“法规司”就担负着这样的重任,但规制的效率仍然很低!为什么?这与整个国家的商业行政管理机制有关。市场已经国际化了,但管理仍然有不少地方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所以,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规制什么?谁来规制?

需要一部商法来规制商业活动,有了这样一个商业法典,其他的规制行为才能规制。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有两个部门,一是公平竞争局,二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这就是市场的核心规制内容。下面的问题反映得多了,领导批示了就开始规制,这样的规制机制是不规制的。领导如果要批示,也要“依法批示”,否则只能算是个人观点。有不少规制就是在领导批示下出笼的。

就零售相关的政府部门而言,对政府有四条建议:(1)打破垄断行业的垄断与不正之风,如烟草、消防等。(2)由国务院组织一个课题,研究传统体制与现代流通的矛盾。(3)不要管得太多,尽可能让市场与企业来解决棘手问题,暂时无法解决的,不要贸然做决定。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扩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来实现。(4)对主管流通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部进行一次现代流通知识的“普及教育”,只有他们懂流通、理解流通,流通才能更自然地得到发展。总之,关于规制,领导不能太多情。

我们需要回归零售的本质,用技艺、毅力、应变与人性去树立零售的新形象。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顾客忠实的代表。要时时聆听、感悟与应对周遍发生的变化,要有非凡的危机处理能力。要进入一个“优雅、人性与便利”的新时代,实现零售的回归、复兴与超越。

上一篇:内刊选萃 第4期 下一篇:餐饮连锁企业如何博得风险投资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