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探讨

时间:2022-10-02 02:15:34

《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探讨

摘 要: 对于高分子科学及与高分子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而言,高分子化学是一门既基础又十分重要的学科,因此《高分子化学》成为材料类大部分专业的必修课程。本文对《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其中掺杂了一些教学方面的见解和建议。鉴于目前国内材料类专业大多采用潘祖仁先生编写的《高分子化学》作为教材,以下课程教学内容的讨论均以该教材为基础。

关键词: 高分子化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高分子化学》课程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反应、物理化学、物理、加工成型、应用等知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并且此课程是大部分材料类专业或高分子材料专业、复合材料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对后续很多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影响,从而教师和学生一般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及学习。而在这门课程教授中,首先教师们要分清主次,如潘祖仁先生编写的《高分子化学》材料中,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及阳离子聚合等都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不但要重点讲解,而且要确保全部学生都能理解吸收。其次,教师们在教授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式,下面会详细介绍。

一、教学内容

据大多数学生反映《高分子化学》这门课程很难学习,因为这门课内容较多且比较分散,而且涉及的聚合反应类型之间关联程度不大,因此对课程重点和系统性不容易把握住。教师授课时要运用一定的技巧,如对于比较难的问题要讲透彻,不能让学生处于懵懂状态;而对于阳离子聚合、配位聚合、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等可为学生做较简单介绍,将节省下来的时间为学生讲解难点和重点;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教师授课时要避免将教材内容“填鸭式”灌输给学生,应有针对性、侧重地讲解,少讲精讲,主要讲解以下内容:

1.高分子的概述。

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首先要了解此课程的基本概念,在《高分子化学》这门课程开始进入正式内容教授前,向学生介绍高分子的概述是很必要的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即将学习的课程,需要介绍高分子的基本概念、高分子的发展历史、高分子的现状及分类和代表产品,通过介绍使学生对高分子有详细认知,并调动他们学习高分子的热情,积极认真地探索和学习相关知识,为以后投身于高分子行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2.聚合反应。

《高分子化学》这门课程涉及的聚合反应众多,如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等,而对于这些聚合反应的教授可按照以下三步来。

首先,需要对各种聚合方法的基本概念和聚合机理进行详细介绍,使学生对各种聚合反应有个大致了解,聚合机理要重点讲解及掌握,如自由基聚合为用自由基引发,使链增长(链生长)自由基不断增长的聚合反应。

其次,对各个聚合反应中涉及的基元反应进行讲解及特点概括,如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的特点是: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可转移。这些特点的概括使学生对各个聚合反应更好地记忆。

最后,介绍各个聚合反应具有的微观动力学方程,以自由基聚合为例[2]。

每个聚合反应均按照这三步讲授,使学生学起来条理明晰,不至于晕头转向。

二、教学方法

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与自己的学习态度有关,与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关。下面介绍一些教学方法及教学方面的建议:

1.多媒体和板书结合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为教学带来了很大方便,如生动展示各种反应模型,特别是一些三维立体模型[3]。然而据统计,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以为老师使用制作好的PPT进行讲解时,节奏很快,对那些没有提前预习的学生来说,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使老师与学生间缺乏交流,从而教学质量下降。最后PPT设计不合理,照搬课本上的文字,缺乏趣味。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进行适量的板书教学,如讲授聚合机理时,利用板书教学,能清楚地描绘出反应过程、电子转移过程、化学键的破坏及产生过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2.突出重点。

如上所述,教师授课时要有针对性、侧重点讲解,少讲精讲,这样不但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而且老师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为学生介绍一些相关课外知识,开阔其眼界。

3.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实践统一。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老师授课的同时应该开设相应实验课,将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并且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理论。我校在确立高分子化学作为高分子材料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配套了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生产实习及高分子科学实践等教学环节。

三、结论

随着科技发展及对高分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使得其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并且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为高分子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学生应该积极学习高分子及相关知识,为以后就业及工作打下基础。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寻找比较合适学生的方法,通过教学研究,不仅学生受益,而且教师本人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陈雪萍,李伯耿.高分子通报,2008(6):60-63.

[2]潘祖仁.高分子化学(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序.

[3]李丽.多媒体在高分子教学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6(2):64-69.

上一篇:笑死人不偿命 下一篇:爱情中的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