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艺术节中国当代艺术“六人团”

时间:2022-10-02 01:48:33

爱丁堡艺术节中国当代艺术“六人团”

《MovingBeyond》作为一个整体构思的“思想——艺术项目”,集中、明确地宣示一个艺术思想史的新阶段。从7月底到9月15日,爱丁堡艺术节上历时近7周的《MovingBeyond》展览,立起了一块真正的里程碑。

7月底的英国苏格兰爱丁堡,蓝天碧海,阳光灿烂。但对于爱丁堡人来说,比艳丽的季节更令人兴奋和期待的,是即将举行的英国最大、世界最著名的国际艺术节之一——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这个每年一度的艺术节,宗旨在于汇集世界各地最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展示当代文化精英最深刻的提问、最敏锐的思想,通过不同文化间直接的碰撞交流,把立足一地获得的灵感,全方位洒向世界,成为人类共同的启示。特别是在21世纪,当“全球化”已不再是一个装饰性的说辞,而是深深渗透进每个人生活的现实时,今天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更成为经济全球化呼唤当代“思想全球化”的醒目标志。

作为这个宗旨的直接体现,今年爱丁堡艺术节于7月30日和31日,率先在著名展览场地“夏宫”(Summerhall)推出了由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国际著名艺术杂志《国际工作室》编辑JanetMcKenzie、诗人杨炼、赵野共同策展的《MovingBeyond——2013中国绘画》开幕式,以及作品研讨会。为筹备这个正式列入爱丁堡艺术节的当代中国艺术项目,我们做了大量工作。

其中,包括去年在中国巡访几十位艺术家的工作室和对每个艺术家进行深度采访。在从当代中国艺术的深化和以国际艺术判断标准反复衡量之后,最终,梁铨、何工、刘国夫、吴翦、杨黎明、关晶晶等6位艺术家入选本次展览。他们都是当今中国艺术界的活跃人物,更重要的是都体现出艺术“实力派”的特征:思想丰沛,创造力旺盛。在爱丁堡,6位艺术家带来了他们的最新创作。《MovingBeyond——2013中国绘画》的开幕式,在时间安排上,早于艺术节其他两千多个文学、艺术、音乐、戏剧项目,突显出当代中国艺术思想上、艺术上的重要性和标志性,等于给整个2013年爱丁堡艺术节拉开了序幕。

我们对本次展览的标题颇费斟酌:《MovingBeyond》,中文可以约略翻译为“逾越”。但其英文含义,却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越界”,或泛泛的“超越”。因为,“Moving”是移动,而“Beyond”既包含可见的“那里、那边”,又遥不可及,于是移动,意味了一个不断挑战自身、拓展自身的精神历程。它的时间意义,包括了当代中国过去30年里跨越的巨大历史距离。更重要的是其思想意义,因为这落实到了每个人、特别是每个艺术家自身的思想定位上。如何能不靠外在的、群体的“中国标签”,而是凭作品内涵的思想个性、艺术深度,去体现和继续那“逾越”?这是当代中国艺术必须回答的自我提问,也是本次参展艺术家的精神汇合点。

可以说,今年的爱丁堡艺术节,是在最佳时刻、最佳地点,给世界呈现出了一件最佳事物:当代中国艺术全新的一页。这里的“新”,涵义其实是当代中国艺术迎来了它真正的成熟期。不玩假政治正确、异国情调的脸谱,不亦步亦趋抄袭西方,也不因袭同样是“他者”的古典中国文化,“成熟”,意味着当代中国艺术终于回到清晰的思想定位:以追问之深、催化形式之新,深到不得不新的程度,由此参与古今中外全方位的美学裁判。《MovingBeyond》正是在这一关键点上,推开大门。作为一个整体构思的“思想——艺术项目”,它不仅仅依赖某个艺术家,而是精选一群艺术家、一批艺术精品,以集中、明确地宣示一个艺术思想史的新阶段。这是“零的突破”,更标识出未来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方向。今后,将有更多中国艺术家延伸这一路向,持续深化它。不过分地说,从7月底到9月15日,爱丁堡艺术节上历时近7周的《MovingBeyond》展览,立起了一块真正的里程碑。

《MovingBeyond——2013中国绘画》尚未正式开幕,已经吸引了苏格兰艺术界的极大注意力。苏格兰最重要的艺术机构皇家苏格兰学院主席AuthurWatson于布展期间就早早来到夏宫,逐张细读作品,并以“震惊”、“惊叹”等词汇,传达他的感受。夏宫拥有者兼艺术总监罗伯特﹒麦克多维尔(RobertMcDowellie)也在布展期间来到,和中国艺术家就作品仔细交流。身为艺术家和苏格兰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罗伯特对刘国夫最新创作的《独白》系列极感兴趣,他仔细品读这次参展的《独白之三》(也是展览招贴上的画作),对刘国夫以极高技巧把握的内心紧张度、危机感、运动、冲突甚至刻意的残缺和由此艰难重建的平衡大为欣赏。他的评价,使刘国夫深受感动,称之为“历来对我作品的最佳解读”。罗伯特同时关注到梁铨作品拼贴手法的微妙典雅,何工作品表层动荡与内里稳定的层次互补,杨黎明作品犹如三首室内乐般的神秘变奏,吴翦作品像世界被核弹毁灭后无遗的苍凉。

他尤其在关晶晶最新创作《剩山》系列前驻足良久,并和关晶晶以《剩山13–11》为题,探讨抽象绘画中的“象与非象、非象之象”。关晶晶稍早绘画中黑白挥洒的磅礴气势,在“剩山”新作中,一变而为沉静、稳重,如时间一样层层叠叠,晕染出既深刻又微妙的“剩”之含义、“山”之质感。罗伯特特别注意到画幅的边缘,那些刻意留出的参差,动态而形象地突破了“边界”概念,使有限和无限无穷交汇。由此,艺术之“剩山”,本身即无始无终的存在。

爱丁堡艺术节《MovingBeyond——2013中国绘画》,将体现出一个完整的三部曲构思:一、开幕活动,一支序曲;二、展览期间的互动,随爱丁堡艺术节的展开,大批艺术家、观众、媒体对作品的反馈,将从专业和公众角度,构成本项目深度交流的真正内容;三、高水平的文本呈现,展览结束后,《国际工作室》杂志将搜集、筛选精彩的文本、画作、反馈,推出《MovingBeyond——2013中国绘画》大型专辑,并于年底在国际工作室年刊中再次出版。已出版的画册,将和这些后续出版物共同组构出《MovingBeyond——2013中国绘画》的诸多层次,并为未来向更大范围扩展这一思想项目奠基。

《MovingBeyond——2013中国绘画》,确实完成了一个“逾越”。它让中国当代艺术、文化,逾越出了地理的、意识形态的或狭隘文化的群体话语——当代中国文化,终于该断奶了,该摆脱那个纠缠我们太久的幼儿期,而堂堂正正还原艺术的本来面目。

这个逾越,放进21世纪的全球化语境,拥有更重要的意义。恰如我在画册前言中说的:“质言之,单一文化的传统已经失效,全球化的世界,只有一个大传统。其中,思想个性和艺术深度,构成一种方程式,令作品全方位、无间隔地可比。我们得比自我追问的苛刻;比内涵和形式间的必要性;比作品的完成度。”

“人格和艺术再次合一,组成一个精神同心圆。我看到,古今中外大传统的圆心处,两千多年前屈原《天问》的血缘仍在流淌。走出后,中国艺术家别无选择,也得踏上这条远古开端的漫漫长途。”

上一篇:心有灵犀——徐冰研究生作品展 下一篇:孔易:策划一场“人”的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