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音乐与心灵的桥梁

时间:2022-10-02 01:20:31

架起音乐与心灵的桥梁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09-01

引言

对话是沟通的主要手段,也是社会往的一种能力。对话,原指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与交流的谈话形式。“音乐课堂对话”,注重通过学生与音乐的对话、师生间直接的对话和生生间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音乐课堂中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各方之间的言谈,更是指各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与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

而在教学中与学生的几次对话,更引发了我对音乐课的思考:

片段一:意外的交流

记得我在新授歌曲《过新年》导入时让学生听了一段《春节序曲》录音,为的是让学生听出里面新年的零点钟声、鞭炮声、敲锣打鼓声,联想到过年的情景。但没想到的是学生说出了这些后,还说出了一些我意料之外的声音。“老师我还听到了小猫的叫声。”一个不算响也不算轻的稚嫩的声音钻进我的耳朵。当时我一愣,心想:“没有这声音呀?”可再看下面学生表情(现在想来可以用两种概括):一种是嘲笑这位说话的女生:“怎么会有猫叫声,一定是你听错了!”另一种是期待,期待得到我的证实。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眼神,我吸了一口气,展开一个略带僵硬的微笑,上前摸着这个女生的头说:“朱静怡,你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你觉得小猫象在对你说什么呢?”“它说:‘呕!过年喽!我又大一岁喽!’”听到孩子如此天真、可爱的话语,我叹了口气发自内心的笑了。而对于想象中的动物或动画形象对新年愿望的表达更是众说纷纭:有的想做森林之王,有的想当歌唱家,有的想把全世界的妖怪消灭掉……

片段二:惊讶的交流

在学习了歌曲《我爱我的家乡》后,进行延伸教学——谈谈爱。其中第一版块:你认为“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第二版块:你认为“爱”是什么声音?你能表现出来吗?在这两个版块中学生们说的出乎意料得好:

在第一版块中有的学生说:爱是红色的,因为红色鲜艳,还因为爱心也是红色的。有的学生说:爱是黄色的,因为黄色明亮。也有的说:爱是白色的,因为新娘穿白色婚纱太漂亮了,特别让人喜欢。还有的说:爱是绿色的,大树和小草都非常可爱。甚至还有人说:爱是黑色的,因为黑色像大地的颜色……

孩子们的言语很让我惊讶,但这无疑给我们的下一步教学做了个很好的铺垫。小个子的周渊大声说:“爱是大声吼出来的。我爱祖国,就对着红色的国旗大声喊:‘祖国,我爱你!’”大块头的朱茗不好意思地说:“爱是轻轻的声音,因为我看到电视里叔叔对着阿姨轻声地说:‘我爱你。’”“我觉得对大海说,就得大声。”朱玉龙说。“对一个人说就得小声!”不知谁冒了一句。“还有当叔叔阿姨们为不认识的残疾儿童捐款时,那种爱又是无声的。”……

“那没有声音的爱怎么表达呢?你们喜欢老师吗?你能用你的动作来表达对老师的爱吗?”我的话音刚落,就有个学生跑到我跟前向我鞠了个躬,有的给了我一个飞吻,有的要和我握手,有的做了个想邀请我跳舞的动作,更有一个小同学上前把我紧紧的抱住……这节课不但使学生看到了爱,听到了爱,更使他们感觉到了爱。

通过以上这番讲述当我们再来演起歌曲《我爱我的家乡》,孩子们演唱的出乎意料得好。多么聪明,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呀。没想到一首歌能引发出他们如此的激情。将学习的歌曲与身边的生活拉近激发体验,再将在生活中的体验感受运用到歌曲上,充分体现了“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更发挥了音乐体验之功效。

片段三:“尴尬”的交流

在进行歌曲《数蛤蟆》一课的教学时,发生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情况。有学生竟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你做的动画课件中的明明是青蛙,可你怎么唱蛤蟆?我在当时也一度质问自己:这是我按照书上插图做的动画,我错了吗?还是教材出了错?孩子们的观察力令我吃惊,真挚的话语令我尴尬。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想告诉学生蛤蟆也属蛙类的一种,老师这样唱也不能算错。可我又一想,为什么要否认学生,他们说的没错呀?为歌曲《数蛤蟆》配的插图上画的的确是青蛙。为什么要抹杀学生反驳教师的权利呢?这不正是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学会说“不”,也是让学生初步具有批判思维的大好时机吗?在课堂上我与他们是平等的。于是我就将错就错,硬认青蛙是蛤蟆,让学生当回老师来教我这个“笨学生”。

在这节课中,孩子们不但把青蛙与蛤蟆的外形区别清楚,更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判断一件东西的好与坏,一个人的美与丑,不能光看外表,关键要看他的对人们的作用,重要的是心灵美。最有趣的是在这节课结束时,全班分成了两大派:一派是以歌曲插图为标准的,要给歌曲《数蛤蟆》换名为《数青蛙》;另一派是以歌曲《数蛤蟆》为标准,要给歌曲重新画幅插图。

在走进新课程之前,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在师生关系上也不平等,使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新课标》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平等对话”,课堂上才能创造一个民主、开放、愉悦、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潜能才能得到发掘,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才能得到发展。而这次的尴尬交流正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完整的显现,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更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而最重要的是使音乐体验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诸多交流之反思

以上只是我在音乐《新课标》的指引下,在音乐课中对开放型教学的初步探索。在“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教学中,让我初尝各味。当一直高高在上的我被学生反搏时,心里是苦的;当学生一个比一个说得好,比我说得更精彩时,我的心里是酸的;而当与学生的交流激发我的思维时,使我有了更多好的教学设想,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时,我的心里是甜的。

布鲁斯·乔伊斯在《思考教学模式》一文中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阐发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去相信某种结论,相反,我们应教会他们通过活跃的思考去寻找最佳结论。”是啊,开放型音乐教学的初步实施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锻炼了他们的胆量。更使我从中受益,能更好的挖掘教材,提出全新的教学方式,以此再用来实践于课堂,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地多方面的素质。在这如此良好循环的基础上,我更坚定了自己进行开放型音乐教学模式探索的道路。

上一篇: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策略 下一篇:谈班级管理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