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安全应用

时间:2022-10-02 12:38:48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安全应用

【摘要】喹诺酮类药物从开发上市以其优良的品质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渐有滥用的趋势。本文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讨论该类药物的合理使用,以期达到在临床治疗中安全、有效、经济、适用。

关键词:喹诺酮 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R9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127-02

喹诺酮类(quinolones)又称吡啶酮酸类,为含4-喹诺酮母核结构的人工合成抗菌药。它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内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活性,阻止细菌DNA的合成和复制,使细菌无法传代而被抑制,最后导致细菌死亡,属杀菌剂。该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有良好的组织穿透力,可在皮肤、肺、骨胳和前列腺达到较高浓度,与常用抗菌药物少交叉耐药性等特点,临床应用广泛,已成为抗感染常规用药。

1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1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上腹部隐痛,剂量越大,发生率越高,其机制是对消化道的刺激所致。其中以环丙沙星最为突出,其次为诺氟沙星、氟罗沙星、氧氟沙星。

1.2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FQNs时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8%,女性高于男性。主要是头昏、头痛、失眠、眩晕及情绪不安,多轻微短暂;较严重者也可由惊厥、抽搐、癫痫等,但较罕见。机制为药物中的脂溶性F原子易通过血脑屏障,抑制脑内抑制性递质GABA(r-氨基丁酸),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1]。

1.3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静脉炎等为多见。少数病例出现血压下降、喉头水肿、过敏性哮喘甚至休克。

1.4血液系统反应

粒细胞、白细胞、全血细胞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紫癜等,个别病人甚至出现骨髓抑制。

1.5肝胆系统反应

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用量在人体少有肝脏不良反应,但在萘啶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偶有出现转氨酶一过性升高(有的可能高于正常上限3倍),巩膜和皮肤黄染以及肝

炎、胆汁滞留,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易致肝损害。

1.6泌尿系统反应

表现为急性尿潴留、水肿、血尿、蛋白尿、肾性尿崩症、肾功能损害等。此类药物在pH6.5~7.5时溶解度最小,在服用剂量较大时可引起结晶尿。

1.7骨骼系统反应

FQNs的C4羰基与C3羧基能与Mg2+形成螯合物,且易沉积在关节软骨,使局部缺乏Mg2+导致软骨受损[2],尤其对幼儿的软骨组织产生损害。跟腱炎与跟腱断裂是FQNs罕见的不良反应,早期多发生在服用培氟沙星者,随后在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均有出现。

1.8光毒性

在FQNs母核的8位上有卤素取代基的药物具有较强的光毒性,临床表现为通常发生在暴露在光照下的皮肤区域急性发病,类似于晒斑,照射部位出现红斑、丘疹、脱屑和小水疱,重者可形成大疱或湿疹样皮疹,甚至发展至非照射部位,国内已有报道[3]。

1.9心脏毒性

临床前动物毒性研究已证明FQNs具有潜在的心脏毒性,极罕见,在注射给药时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剂量依赖性的QT间期延长,也使QTc延长,进而引发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特征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4]。

2 喹诺酮类药物不适用的人群

由于本类药物对关节软骨的毒性,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不宜常规用于各种儿科感染,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也不适用。本类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肝、肾功能减退者均需权衡利弊选用并调整剂量,以防发生由于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的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不良反应。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者,包括脑动脉硬化或有癫痫病史者均应避免使用。临床经验表明,老年患者应用FQNs特别是合用高剂量或长期服用甾体激素者,易感腱损伤。运动员在训练时易引起跟腱断裂,因此老年人和运动员均应避免使用FQNs类药物。由于8位上有卤素取代基的药物具有较强的光毒性,故使用了洛美沙星等药物后应避免紫外线照射。

3 药物相互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可与二、三价阳离子形成螯合物,故与含铝、镁、钙、铁、锌等药物不宜联用;制酸药、H2受体阻滞剂以及抗胆碱药均可降低胃液酸度,减少本类药物的口服吸收;利福平可使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降低,可使萘啶酸和诺氟沙星作用完全消失,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作用部分消失;与华法令等口服抗凝药合用,可因蛋白置换作用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导致出血的倾向;丙磺舒可减少本品自肾小管分泌约50%,同用时可因本品血液浓度增高而产生毒性;与非甾体抗炎药相互作用可引起惊厥,尤其以依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C7侧链非取代哌嗪发生几率高;与茶碱、咖啡因相互作用可引起恶心、呕吐、震颤、抽搐、心悸甚至惊厥,因FQNs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茶碱N-甲基化,升高血中茶碱浓度,导致茶碱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症状,发生的概率为依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而洛美沙星和加替沙星则很少发生或几无影响[5]。

参考文献

[1] 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1.

[2] 曲芬.喹诺酮类药物的软骨毒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8,19:61.

[3] 刘忠文.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敏反应致皮肤病变6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23(2):91.

[4] RobinsteinE,CammJ.Cardiotoxicityof

luoroquinolones[J].AntimicrobChemother,2002,49:593.

[5] 王浴生,周黎明.喹诺酮类抗菌药毒理学与临床不良反应的几个问题[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26:123.

上一篇: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 下一篇: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