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源巧学文

时间:2022-10-02 10:59:55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学中如果能深入浅出地渗透一点汉字学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汉字的形、音、义,还能让学生领略古代造字者的智慧,让教学更灵动,更具文化气息。

一、寻根源,正确释义

我们现在的识字教学,大多为机械教学、死记硬背、忽略形义、重趣轻理。王宁教授就认为:“随意乱讲汉字,只顾趣味性,不顾科学性;只图一时的好记,不管记住的是否合乎道理,最后是前面教了,过些年再去纠正、去重新清理。这当然不是一种好办法。”笔者小时候在学习“照”字时,就流传着这么一个顺口溜:“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它至今仍为学生所津津乐道,还被不少教师作为记字窍门在课堂上大为推广。“照”字这么解释,虽然有助于记住字形,但却曲解了字义,隐藏着思想问题。教师应提示学生结合生活,联想“照”离不开太阳和火(“灬”是火的变体)。“日”和“火”正是古人造“照”字的构形字符,字形与字义在这里紧密相连。“召”是它的声符,起示音作用。正确理解“照”字,对学生以后学习“日字旁”和“四点底”的字(如明、晴、晒、时、煎、熬、熏、熟、蒸)打下了科学的基础。这样,弄清一个字符的来历,就可以把握一批由这个字符“统帅”的汉字。在了解字理的基础上,其实可编这样的顺口溜:“照是形声字,声旁读音召,白天红日照,晚上火把照。”

二、找规律,巧思妙记

汉字有自身的构字规律,即构字理据。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效率。如:象形字虽几经变形,但有些形象仍清晰可辨,可根据字形结构进行识字教学;指事字记录的多是抽象概念,利用构字的方法理解、记忆字形,可以使抽象的意义具体化、形象化;识记会意字,理解组合部分的字的意义后,不仅能明晓会意字的意义,还能感悟到古人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会意新字的智慧。

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游山西村》一课中,“疑”字虽已重点讲解,可是学生在反复订正抄写后仍有不少人写错。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潜心研究这个字的构字规律。

通过“疑”字由金文、小篆演变至今的过程(如上图)可知,“疑”是一个会意字,金文左上部是“牛”,左下部是“彳”,表示路;右上部是一个呼喊的人,右下部是“止”,表示脚,合起来就是丢了牛,四处寻找,找不着,心想:牛到哪里去了呢?心生疑惑就是怀疑。其小篆为形声字,“子”“止”表义,表示丢失了小孩四处寻找,所以生疑。在本诗中就是指山岭重叠、水流婉转,让人怀疑前无路径的意思。学生若了解这个字的演变,掌握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这个字应该很快就能掌握下来并且写对。从字源上了解汉字,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字形,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汉字本身丰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教师在形声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形、音、义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主要偏旁部首的意义,以后一看见带有这些部首的字就能大致判断出其与什么有关。现截取我执教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颤”字的教学实录进行分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颤”字的部首“页”字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页码、页数……

(教师逐一否定学生的猜想,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极想知道答案。)

师:这个“页”在古时候表示脑袋。

生:啊?怎么会呢?这有什么关联?

(学生恍然大悟)

师:请回想,我们学过哪些带有“页”旁的字,说说这些字与“头”有什么关系。

生1:“领”字有页字旁,因为脖领与头有关。

生2:“颔”字是页字旁,人的下巴是头的一部分。

生3:我们今天学的“颤”字,它表示人的头在颤动、发抖。

师:同学们真会举一反三。看啊,小小的汉字奥妙多,我们伟大的祖先造的汉字可真有学问,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汉字趣味无穷!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关注起汉字部首的意义,并尝试用自己的思维来解读汉字,识字成为了他们快乐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三、巧结合,升华情感

古老的汉字,是远古生活场景的写照,是传统习俗与民族风情的缩影,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经过漫长的文字转化过程,大部分汉字已经丧失了原有的丰富精彩的画面性。此时,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将一个个看似枯燥的方块字还原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让学生认识这个字、会写这个字,还要明白这个字的原始意义;不仅关注学生识字的数量与速度,更要关注学生识字的质量和识字的兴趣与情感体验。将识字与文本巧妙结合,培养学生抓关键字眼感悟思想情感的能力。

四、深挖掘,浸润文化

学习一个字,如果只着眼于它的表面,而忽视它的内在,这样的识字过程是浅显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既指明了文字的工具性,又道出了文字还具有传承思想文化的作用。反观传统字词教学,大部分教师只是简要告诉学生字词的意思,并未深入挖掘字词背后蕴涵的文化。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被动接受,整堂课明显缺少文化氛围。如何让文化浸润语文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汉字文化知识,通过解说将硬邦邦的词义转化为动人的故事。

如林睿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一课时,根据文言文的特殊形式,以学定教,有选择、有计划地在课堂中浸润汉字文化。我们不仅看到她把汉字文化带给孩子们,还见识了她是如何让汉字学有效地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比如她在课堂结尾就有精彩的画龙点睛之处。她问道:“伯牙绝弦,究竟摔断了几根琴弦?”学生们纷纷猜测。此时林老师出示“断”字的金文(■),告知学生这是“断”的最初写法,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割断之形,使学生理解“断”的本义。接着边板画“绝”字的小篆(■)边讲解:左偏旁 (糸)是一束丝形,右上角表示“刀”,右下角是“卩”(音jié),是古代跪坐的人形,整个字的意思就是“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迁移到人们常说的“绝望”,指的就是一“丝”希望也没有了。此时,你认为伯牙这把琴究竟断了几根弦?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回答琴弦全断才足以表达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之情。林老师抓住题眼“绝”字,科学解说汉字,使学生对“绝”字的本义、引申义理解到位,不仅对伯牙“破琴绝弦”之悲痛决绝和“知音”之难寻难求的感悟更深刻,还真切地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精髓。汉字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享誉世界。教师应充分展示汉字独特的魅力,让学生在新奇、快乐和崇拜中学习汉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使汉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莲前小学)

上一篇:浅谈小学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新课改理念下语文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