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化学课堂的高效教学

时间:2022-10-02 09:09:39

再议化学课堂的高效教学

摘 要: 作者从以下几方面对高效化学教学加以探索和实践:新课程背景下学会多维度备课,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预设”;学会多手段上课,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互动”;必须重视实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实验”。

关键词: 化学课堂 高效教学 2011年江苏高考化学评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参加2011年江苏高考化学评卷,我觉得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拥有现代的高效教学的理念,掌握高效教学的策略、方法和技巧。

一、高效教学的理解

上个世纪,国外一些教育家就开始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追求有效的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或好的教学(good teaching)。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加里鲍里奇等教授认为:有效教学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明确的任务导向、学生要投入、成功率要高。其核心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高效教学是相对于低效教学提出来的一个特定概念。它与低效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确保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规定的教学任务,即学生能当堂学,当堂会;教师能保落实,减负担。这一点,在现行江苏省高考模式下显得尤为重要,高三教学的一切资源向语数外三科倾斜,分配给化学的只有每天45分钟的一节课,我们必须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二、化学课堂高效教学的实践

通过参加2011年江苏高考化学评卷,我觉得要实现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三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实践。

1.新课程背景下学会多维度备课,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预设”。

如第21题A题第4问:元素W的一种氯化物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13所示,该氯化物的化学式是?摇 ?摇,它可与浓盐酸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配合物HW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摇?摇。答案为CuCl、CuCl+2HCl=HCuCl(或CuCl+2HCl=H[CuCl]);但在评卷过程中发现有写成CuCl+2HCl=H[HCuCl],则视为物种错误不给分。这样的答题错误让我不得不反思我的课堂教学,以往我总是认为选3模块的内容为纯理论,对中学生来说不要深刻理解,只要能简单理解并辅以识记应用即可。但再仔细一推敲,是什么样的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恰恰是那些平常学习非常到位并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理解的学生。这也是说,我们在上课前必须有很好的预设,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因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是复杂多变、动态生成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更需要我们对各种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布置,要做到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备自己、备设计。高质量的课堂生成源自于高质量的课前预设。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又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成功的教案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2.新课程背景下学会多手段上课,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互动”。

“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况、多内容、多难度、多形成的互动体。而我们所能运用的教学手段已不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我们有电脑、有网络、有课件、有摄录设备、有展示平台,等等。在高考评卷过程中发现有将“氢键”写成“H键”、有将有机物结构或位置写错等这样那样的错误。而细想一下,我们的学生之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与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不无关系:我们在平常的上课过程对于学生所犯的这些错误嘴上说得多,而没有运用我们已具备的新型教学设备创设一特定情境给学生以直接的感观刺激。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情境,以此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去猜想,相互充分地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了角色转型,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与学生一道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引导者。

3.新课程背景下必须重视实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实验”。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手段之一,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反应的本质,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如第18题第1问:AgO是银锌碱性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可通过下列方法制备:在KOH加入适量AgNO溶液,生成AgO沉淀,保持反应温度为80℃,边搅拌边将一定量KSO溶液缓慢加到上述混合物中,反应完全后,过滤、洗剂、真空干燥得到固体样品。反应方程式为:2AgNO+4KOH+KSOAgO+2KNO+2KSO+2HO。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制备过程中,检验洗剂是否完全的方法是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滤液,滴入1―2滴Ba(NO)溶液,若不出现白色浑浊,表示已洗涤完全(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滤液,滴入1―2滴酚酞溶液,若溶液不显红色,表示已洗涤完全)。但我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不少考生以检验洗涤液中是否存在K、NO来确定是否洗涤完全,而这样的答案在评分时只能给1分甚至0分。再观考生的答案,可以说非常符合我们平课堂上所强调的实验设计的一般要求:将验证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通过让学生动脑、动手,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的“高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从框图推断到工艺流程 下一篇: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