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发展理论下新型城镇化研究

时间:2022-10-02 09:06:24

永续发展理论下新型城镇化研究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必要审视当前的城镇化政策,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时代要求下尽快建立推动城镇化结构转型的政策,实现中国城镇化的永续发展,本研究基于永续发展理论下新型城镇化对于当代城镇化发展产生的问题进行的研究与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可持续性发展;城镇;永续发展

1. 常德市城镇化的发展态势

城镇化增速推进,格局有所优化,伴随国际城市化潮流,跟随全国城镇化行进足迹,常德市城镇化发展也取得了可喜成就。预计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8%左右,城镇总人口约为310万,中心城区100万,6个县域中心城市和津市市100万以上,一批重点小城镇100万以上。年均城镇化率提高2%左右,年均转移农村人口不低于12万,其中中心城市年均吸纳人口5万以上,县域中心城市吸纳人口5万以上,重点小城镇吸纳人口1~2万。 “九五”时期,中国的城镇化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十五”时期,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到“十一五”的时期,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1.32个百分点,但是我市城镇化水平仍然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且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纵观同类别城市株洲、湘潭、衡阳和岳阳,在这一阶段,都达到或超过了0.8~1个百分点的增速。在东部沿海有的城镇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3%。(常德城镇化发展见图1)。

2. 新型城镇化结合永续发展

2.1新型城镇化结合永续发展理论设想

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是在现代化建设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原有体制框架下,忽视了城乡有机联系,孤立地进行城市和乡村建设,传统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我们只有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并且结合可持续性发展策略,才能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才能促进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进而实现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 ;我们只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才能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而走出一条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2.2新型城镇化结合永续发展的道路

初步思考可以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 “ 四化”协调;城镇人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在空间布局上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各具特色城镇的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永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最重要的区别,我认为还是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也就是实现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应作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要通过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等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3适应当代的城镇化

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每一个地区的发展都是有自己风格和规律的,人文社会环境更有其演变规律,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就是应该在认识到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每个地区规划有着不同的变化。坚决要防止3到5年内建设后反复修改,而且不能不结合人文历史去发展容易导致到最后发展失去原有的目的和原有的自然规律。中国城镇发展的几个核心要素:理念、资源、制度。造成上面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城市发展的制度、理念和资源这三个核心要素来考虑。城市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理念。因为城市化的核心应该 是人的全面的现代化,包括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生活方式、知识结构等等的现代化还有就是城市化涉及到的资源。目前关心的是资源配置的科学化问题,这里面包括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科学化,城市规划的变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创新等等。

3. 新型城镇化必须结合实情

3.1工业的新型城镇化改变

工业转型需要提升园区承载力,对于具有工业园区、工业集聚效应较好的地区,要进一步推动园区提速、提质、提量、提效,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产业转移承接力,对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明显,具备承接工业产业转移条件的地区,要加快镇区扩容提质,加强招商引资,积极与沿海地区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对接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强化招商引资,提升产业支撑力度。推行节能减排。在选择项目上,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更加注重技术含量、自主创新;在项目选址上,坚持项目向园区集中,江北地区原则上不落户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要大力整治工业污染,倡导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淘汰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上马治污项目,扩大节能减排的成果。推进产业集聚。要分利用公共投资的导向作用和基础设施的牵引作用,在城镇规划范围内集中力量发展一批产业集聚、集约经营、规模经济显著的工业园区和特色小区,主要是要结合城镇体系布局,加快常德工业走廊、澧水工业带建设,全力打造德山开发区、创元工业园、灌溪工业园等“百亿园区”。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工业增长带动城市扩容提质、带动城乡统筹发展。

3.2农业的新型城镇的改变

对于特色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应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变特色资源为主导产业,利用城市农产品加工业在乡村直接建立农业生产基地的机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集约化种植、养殖业,形成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以此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新型农业促动。对于自然资源、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精品农业、庄园农业等新型农业,以此带动城镇化建设。是调整农业结构,促产业体系化。积极发展“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规模化特色经济,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产业一体化组织,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因地制宜扩大畜牧养殖、林木、果蔬栽培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

4. 新型城镇化道路结合永续发展的道路的需要

4.1四化协调。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通过服务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产城融合,实现城镇带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文明延续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四化”协调互动,缺一不可。二是需要产业积聚促进产城融合,尤其是需要通过服务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来推动。三是城镇带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城镇带动。四是农村文明延续。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常德地区发展方向模式可能会有一定的缺陷,城镇化发展不是要消灭农村、农业、农民,而是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农村文明的传承。

4.2生态平衡发展。

以建设“旅游大市”为目标,围绕城市休闲度假游、世外桃源观光体验游和环城市乡村游三大旅游产品集群,加快推进我市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提升常德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把常德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游客集散中心、休闲服务中心和会议会展中心。主打桃花源旅游品牌,突出桃花源景区和柳叶湖景区两大重点,争创国家5A级旅游区 。按照城市建设、文化名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品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方针,全力打造“双十工程”。在总体布局中打造两条旅游发展主轴线:沿常张高速、常荆高速等6条高速公路的陆路发展轴线;沿夷望溪、沅江、澧水的水上旅游发展主轴线;构建五大类型主题旅游功能区:中部常德城市旅游区、南部世外桃源风景旅游区、北部中华文明史脉寻踪旅游区、东部河湖水乡湿地生态旅游区、西部山水景观生态旅游区。

4.3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内涵。

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以3+5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常德市、常德所辖的县级市与村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注重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展现地区文化、文明自信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二是在空间布局上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突出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因地制宜。三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综合能力建设。四是注重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强调的是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亲密结合,既不“邯郸学步”,又不“闭门造车”。展现武陵文化、文明自信,突出的是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出武陵风采和力量。

4.4发展需要人性化。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城镇,体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的城镇化。在其中有四层内容。一是城镇化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二是建设包容性城镇,强调城镇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三是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突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四是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发展,突出城镇化的长远愿景和奋斗方向。从我国中长期发展看,在一个农业大国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向现代化迈进,这是我们的最大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关系到三农问题解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城镇化能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力量,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新型城镇化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强,程国栋,徐中民;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2]张泽洪;基于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3]王卫;张波;河北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绩效评价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曾晓阳,陈其兵,艾毓辉.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研究―以都市绿色廊道为例[J].中国园林,2008.(4).

上一篇:机械工程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大直径生物降解聚合物单丝的研究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