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记忆:半个世纪的家国沦桑

时间:2022-10-02 08:58:50

1949年,在大陆溃败,选择了海峡外的台湾作为最后的去处,超过百万人口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随撤退到台湾,仓皇建立了流亡据点。他们临时聚居扎根的地方被称为眷村,成为事实上“”的政治堡垒,因为一直宣传台湾只是暂时的避难场所。

眷村的存在,从一开始就假定是要消失的,而且被期待越快消失越好。眷村多存在一天,也就意味着离自己返回故乡的梦想远了一步,及要带他们回去的承诺就减损了一分可信度。

因此,眷村不是家,只是“”之前勉强忍耐住一下的居所,是暂时的避风港。很多人确信一两年后就能回到大陆老家,所以连家具都买藤制的,因为便宜,不要了可以随时扔掉。来自大江南北不同地域的人,突然聚居在一起,方言不同,生活饮食更是大不同。为了抚慰共同的乡愁,大家相互包容和调整,就连原本泾渭分明的各大菜系也趋于混同了,甚至出现了像“川味牛肉面”这样的特殊食物。住进眷村的人,都会很快发展自己的人际网络,或许从聚会聊天打麻将开始,打破简单、破碎的家户单位,虽无亲族之名,却有疏财仗义的共享互助,大家以兄弟姑嫂相称,形成了一种“无亲族的亲族社群关系”。

能够形成这样的关系,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逃难的痛苦记忆犹存,生活中持续充满了不安定感与危机感,一种延宕的“乱世情结”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原本的防卫阻隔;二是始终存在的“临时性假设”,所有的吃亏占便宜都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不会是永久的局面,也就不需要那么认真计较。因此,眷村人不仅在形式上更是在内心深处构筑着一道屏障,一个身心的避风港,保护自我的存在感,从生活习性到文化认同。

台湾的眷村是离乱历史的产物,长久保留了流离的印记。谁也未曾想到,眷村一年年越建越多,而这一住,就是60年。当年的老兵,背井离乡,生活在时代造就的夹缝中,回乡的渴望已在心中根深蒂固。近十年来,随着岛内的城市化进程,杂乱、破落的眷村正在逐渐消失。时光的流逝,使得怀揣乡愁的老辈眷村人渐渐凋零,而其中的悲苦绝非“乡愁”二字可一笔带过,他们的根,始终只在彼岸。几代眷村人经历了从离家、到想回家、到“这里就是家”,无可奈何将他乡变故乡的心路历程。最终,当残酷现实摆在面前时,眷村也就只能成为唯一的流离与乡愁的记忆之所,成为一段无法忘记的历史,无法还原的过去,也是无法再来一次的半世纪!

上一篇:浅析政务微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下一篇:试论书籍装帧设计中汉字符号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