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身份”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时间:2022-10-02 08:54:09

“双重身份”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作者简介:徐 静,郑州市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与心理学。

摘 要:高校辅导员队伍正处于向专业型和专家型的转变时期,教育部24号令指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由于受传统制度、习惯等影响,“双重身份”中的教师身份并没有得到制度上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支队伍理论水平的提高,各高校应积极探索新制度的创设和执行,为实现辅导员工作的转型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辅导员、制度环境、专业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2006年9月1日,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开始施行,《规定》给辅导员队伍定性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这标志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生导向性的改变:即辅导员队伍开始向专业型、专家型转变。但是由于传统思维模式和习惯一时难以转变,“双重身份”中“教师身份”并未深入落实,制约了辅导员工作方法专业化的实现。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过程中的困难

高校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建设的要求非常紧迫,但是一些高校中辅导员的专业化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和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以致对辅导员在角色定位上产生模糊。这使得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缺少可行的依据。

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对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责和定位进行了规定,但是辅导员究竟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干部,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各个高校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辅导员工作性质的定位方面上存在的偏差所致。

第一, 尽管教育部规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但是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管理学生事务的职责,辅导员就成了“代职者”,如学生宿舍区的日常卫生管理,用餐秩序,缴费,甚至课堂管理等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和参与,使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事务严重超越其职责范围。有关学生方面的工作,事无巨细都须由辅导员过问。因此很多高校普遍存在一种轻视学生工作的倾向,认为学生工作仅仅是跑腿打杂人人都可胜任,根本不需要专业化建设。

第二,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文件来看,高校辅导员承担的是服务性工作,但是由于学校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改变。比如当前高校面临的现状是:生活适应能力较弱、较自我的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贫困生数量陡增,与贫困生相关的问题日益突出;连年的高校扩招导致的生源质量下滑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等;就业压力的不断攀升,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也随之增加,高校对辅导员的配额较少,使得辅导员的管理、教育等服务工作的量、难度等日益增加。这些不仅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方向和效果,而且也减少了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建设的机会与可能。

第三,从高校的政策上看,目前一些高校没有确定促进学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政策。在政治上对他们关心不够,组织上也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以致他们的学业得不到深造、职称难以晋升、工资待遇偏差。这使他们既不能完全安心工作,也缺乏工作求进动力。

二、教师身份的确立对辅导员专业化进程的影响

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其实教育部24号令已经给出了原则性地指导意见。第四章“培养与发展”专门列举了十条措施,但是辅导员队伍一向被认为是管理队伍的组成部分,要实现教师身份的落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辅导员如果从事教学工作势必牵涉到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校内制度环境的改善较为缓慢,双重身份的落实不够,制约了转型工作。

第一,建立奖励机制,鼓励辅导员撰写论文、进行课题研究。辅导员在传统管理体制中属于管理岗位本身没有撰写论文和进行科研的硬性要求,也没有的相关奖励措施。要实现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型、专家型的转变,学生工作必须在经验型、情感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升华。

第二,厘清概念,“专业化”不等于“不能上课”,为辅导员从事相关专业教学扫清观念障碍。第24号令第十一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结合实际,按各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但由于观念、习惯、学历、专业等因素的制约辅导员从事教学工作成了一个。

第三,联合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各系导员从事教学工作的考核及评价体系。从未来发展的趋势看,辅导员从事教学工作至少分成两部分:一是从事和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教学,如就业指导课、形势与政策课;二是从事学校原有教学计划内的课程的教学,如专业课教学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这就涉及到对辅导员从事教学的质量评价问题,是统一纳入教务部门的监督管理之中还是根据科目的不同由不同部门分别管理?或者是多个部门的联合管理?这些问题由于是全新的课题,需要把其中的关系理顺,实现对辅导员教学工作的有效考核评价,保证教学质量。

第四,联合教务、人事、学工部(处)、各系,制定辅导员从事教学工作的工作量统计、薪酬制度。辅导员可以从事教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后,应有配套的薪酬制度支撑。习惯上对辅导员的考核一般是按照行政人员的系列进行,但如果辅导员从事教学成为常态以后,教学的工作量、薪酬如何计算都面临着空白,这就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如教务、人事、学工部(处)等协商,出台明确的规定,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则辅导员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

第五,建立辅导员的职称评定体系。按照24号令的规定:“高等学校应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本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一般应由有关校领导,学生工作、组织人事、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组成。”辅导员进行的教学工作一般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比如单独成立像“就业指导课教研室”一类新成立教学机构,对于辅导员的职称评定体系宜独立参评;对于个别担任原有教学计划内课程的辅导员,可考虑和专职教师一起参评。总之既要使辅导员有参加评职称的正常的途径,又要科学管理、严格要求。

三、结论

辅导员“双重身份”中教师身份的实现不能采取简单地“非此即彼”的方式完全仿照教师系列进行管理。辅导员将要从事的教学工作应该和本职工作密切相关,教学和日程管理两者密不可分。因此,辅导员从事的教学任务相对具有特殊性,在对其进行教学的管理考核时最好避免和一般教师混同。在党和国家对辅导员工作提出新要求的形势下,辅导员工作正在大步迈向专业化、专家化的时期,鼓励辅导员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或课题研究,并担任一定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有利于加速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有利于实现辅导员工作方法专业化、管理队伍稳定化、学历结构合理化、工作态度的积极化。(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资料:

[1]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4号),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2] 《把握高校辅导员多重定位》,《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2日

[3] 《关于高校政治辅导员的专业化思考》,古惠文,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论文优秀奖

上一篇:罗杰斯的人格理论视野下关于灌输教育的探析 下一篇:探析幼师钢琴教育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