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有大视野

时间:2022-10-02 08:27:45

1981年,20出头的张风军退伍回到河北老家。当时正值年底,老家村民们都忙着做竹灯笼,这是老家的习俗。张风军当兵时也见过一些世面,他就想,“能不能把这些灯笼推向外边的市场呢?”不料他把这个想法跟父亲一商量,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斥责:“谁都会做灯笼,你卖给谁?”

张风军可不认同父亲的话,到底有没有人买只有试过才知道,更何况在家乡确实人人会做灯笼,但别的地方的人却未必会做,所以张风军还是义无返顾地组织村民们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灯笼加工厂。灯笼很快就生产出来了,可是怎样才能联系到客户呢?那时候的普通老百姓只有发电报和写信两种长途联系方式,思前想后,张风军决定给外面写信推销灯笼。

整整一个月,张风军写了800多封信,他在信里介绍了灯笼的特点和价格,没有确切的收信人,他就靠着合理想象,在信封上写某市某单位的负责人收,比如“石家庄市百货大楼负责人收”等等,连具体的街道和门牌号都没有。此后一个多月音讯全无,可到了第二个月,各地的订单竟然像雪片一样飞来,共有6000多只灯笼的订购量,张风军又惊又喜,连忙请全村人帮忙日夜赶制灯笼,完成交易后,他整整净赚了一万元,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

首战告捷,张风军觉得写信推销的见效还比较慢,就干脆提上几只样品灯笼,直接坐火车到外地去找客户。短短半年时间,张风军几乎跑遍了全中国,他包里的火车票越攒越多,发回家的订单也越来越多。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张凤军的灯笼工厂已经是一家非常专业化的公司,不过他觉得要想拥有更高端、更广阔的市场,就一定要在工艺上改进提高。他到处物色人才聘请到村里做工艺升级指导。很快,灯笼的品质上去了,销量也从原先的每年十多万只猛增到了一百多万只,成了国内知名的灯笼企业。

到了2008年,张凤军更是努力创新,以一套福娃宫灯成功申请为奥运特许商品,登上了奥运平台,结果销售额一下翻了十倍!此后,张风军又先后将自己的灯笼申请为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的特许商品,就连天安门、新华门和中华世纪坛挂的灯笼都是他生产的,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超过了两亿元,成了国内灯笼行业的航母!

“做事情一定要有大视野,不能用小范围的行情来做判断,如果我当时听信了父亲的意见,就不可能把这件事情做成功!”如今的张风军每次回忆当初,都会这样又庆幸又感慨地说。

上一篇:员工会因请假证据缺失而丢了饭碗吗? 下一篇:创星空间重塑互联网影视投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