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片治疗风湿性多肌痛32例

时间:2022-10-02 08:24:08

【摘 要】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片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风湿性多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2.76%。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泼尼松用量比较,治疗组剂量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98,P < 0.05)。结论: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片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疗效显著,具有降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小板水平和升高血红蛋白的作用。

【关键词】 风湿性多肌痛;雷公藤多苷片;泼尼松片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是一种以四肢近端和躯干疼痛为特征的综合征。该病仅限于老年人发病,是以肌痛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疾病[1],目前无特异的诊断性试验和病理学发现,病名是根据它的临床特征定义的[2]。临床特征包括:①在肩、髋带肌、颈部或这些部位中某几个部分同时出现的疼痛伴晨僵持续半小时或更长;②症状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③年龄> 50岁;④系统性炎症的实验室证据,如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目前,常用水杨酸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PMR,但疗效不满意;中小剂量泼尼松虽然可迅速改善PMR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但在减量的过程中病情容易复发,长期服用毒副作用较大。雷公藤多苷片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去皮根部提取的总苷[3]。试验证明,该品具有较强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在抗炎作用方面,它能拮抗和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及实验性炎症及关节炎的反应程度;在抑制免疫作用方面,它能抑制T细胞功能,抑制白介素-1的分泌,抑制分裂原及抗原刺激的T细胞分裂与繁殖,毒副作用较小。联合泼尼松片治疗风湿性多肌痛加强免疫抑制及抗炎治疗,可以减少泼尼松片用量及患者病情的复发。笔者采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片治疗风湿性多肌痛3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PMR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全部为女性;年龄50~73岁,平均(68.9±9.2)岁;病程1~39个月,中位数14.3个月。对照组29例,男1例,女28例;年龄50~70岁,平均(67.3±8.5)岁;病程1~36个月,中位数13.5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2004年《中华风湿病学》关于风湿性多肌痛的分类标准[4]:①年龄≥50岁;②颈、肩胛带、骨盆带3处易患部位中,至少有2处出现肌肉疼痛和晨僵,时间≥1周;③ESR和/或C-反应蛋白(CRP)升高;④小剂量激素(泼尼松≤15 mg・d-1)治疗有效;⑤无肌力减退或肌肉萎缩及肌肉红肿热症状;⑥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巨细胞动脉炎、肿瘤和感染等。

1.3 排除标准 ①糖尿病患者;②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③精神病患者;④年龄< 50岁或> 75岁者;⑤未按规定服药或对试验药物过敏者;⑥无法评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评定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泼尼松片15 mg,

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雷公藤多苷片20 mg,每日3次。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观察泼尼松片用量及治疗前后ESR、CRP、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等实验室检查指标情况。

2.2 疗效评定标准

2.2.1 评分标准 对关节炎疼痛的评价用可视模拟分度表(VAS)[5]表示,无痛为0分,最痛为10分。

将晨僵分为无、轻微、僵硬、明显、非常严重,分别计0,1,2,3,4分,总分为8分。

2.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1988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PMR疗效标准[6]。临床缓解:患者病情明显改善,无关节肌肉疼痛及活动受限,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90%,实验室检查正常,检测指标整体改善率达80%以上。显效:患者病情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实验室检查及检测指标整体改善率> 60%。有效:患者病情有所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30%,实验室检查及检测指标整体改善率为30%~60%。无效:患者自身评估和医师评价病情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 30%,实验室检查及检测指标整体改善率< 30%。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Ridit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ESR、CRP、Hb、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治疗后ESR、CRP、PLT较对照组下降明显,H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R、CRP、Hb、PLT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

表2。

3.3 两组不同时间点泼尼松用量比较 两组泼尼松起始剂量相同,每日剂量15 mg,2周后逐渐减量,治疗第4周时两组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031,P > 0.05);治疗第8周(t = 12.47)、12周(t = 6.51)时两组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前后治疗组泼尼松用量差值为(11.26±0.98)mg、对照组为(15.41±3.14) 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16,P < 0.05),治疗组剂量更小。见表3。

3.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不适,1例出现肝功能轻度升高;对照组有2例出现上消化道不适,予以对症治疗及饭后服药后症状均消失。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4 讨 论

PMR是多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1957年由Barber[7]首次提出。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常常隐袭起病,关节痛和肌痛可突然发生,也可经过数周或数月隐匿进展,在确诊之前数月即可表现出不适、疲倦和抑郁,并伴有疼痛和僵硬,最早出现症状的是肩胛带或骨盆带肌肌痛,也可先从一侧肩关节或髋部开始,但通常在数周内累及双侧,症状主要集中在近端肢体、中轴肌肉和肌腱附着点。与类风湿关节炎类似的晨僵和静止后的“胶着”感觉为突出表现,如果症状严重,多出现持续性疼痛,尽管关节运动可加重疼痛,但是疼痛多表现在四肢近端,而非关节部位,夜间疼痛较常见,而且患者可在睡眠中活动时疼醒。肌力通常不受损,但严重者可出现上肢抬举受限,不能过肩,甚至不能梳头、持物,下肢抬腿及上下楼困难,不能下蹲。晚期可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和肩带肌群挛缩,从而导致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8]。

本病属中医学“行痹”“肌痹”“肉痹”范畴。笔者认为,该病中医主要病因病机为正虚邪胜,正虚主要为肺肝肾亏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皮毛腠理不能御邪,寒湿之邪乘虚入络,寒凝经络,湿邪痹阻络脉,气血凝滞,不通则痛,躯体和四肢肌肤脉络痹阻失养故最终导致皮肤肌肉疼痛难忍、僵硬、胶着,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应用该治疗方案治疗本病不需要辨证论治,只要该病诊断明确均可应用该方案治疗。

PMR需与早期的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某些慢性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纤维肌痛综合征、早期帕金森病、腰椎管狭窄、老年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及RS3PE综合征相鉴别。

该病活动期通常表现为轻到中度的正色素性贫血及显著升高的ESR、CRP和PLT,故本研究选用ESR、CRP、Hb、PLT作为观察PMR的实验室指标。治疗有效后ESR、CRP水平和PLT一般在1~3周内降至正常[9]。在PMR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异常得到控制后,每日的泼尼松剂量开始逐渐减量,减量速度宜慢,少数PMR患者在1年内完全停用,大多数患者需要小剂量泼尼松治疗至少2年。而使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治疗的患者更容易达到病情完全缓解,缩短患者服用泼尼松的时间,减少了患者对泼尼松的“依赖”,从而减少或避免泼尼松长期服用带来的毒副作用,减少患者对药物的恐惧心理,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本研究显示,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片治疗PMR比单纯使用泼尼松片疗效更好,在改善患者ESR、CRP、Hb、PLT等实验室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泼尼松服用的总量及时间减少。

5 参考文献

[1] 三森明夫.风湿病诊疗笔记[M].王占奎, 杨清锐,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247.

[2] 菲尔斯坦.凯利风湿病学[M].栗占国,唐福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493-1504.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03.

[4] 蒋明, AVID YU,林孝义.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120-1129.

[5] American Pain Society Quality of Care Committee. Quality-imp r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in and cancer pain[J].Jama,1995,274(23):1874-188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1-42.

[7] 张乃铮.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5.

[8] Gonzalez-GayMA,Garcia-Porrua C,Salvarani C,et al.Polymyalygia manifestation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mimicking polymyalgia rheumatica[J].Clin Exp Rheumatol,2000,18(6):755-759.

[9] 孟济明.风湿性多肌痛诊治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8):506-507.

收稿日期:2013-11-26;修回日期:2014-01-16

上一篇:燃不尽的灯火 下一篇: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