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项目能力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2 08:14:08

初探项目能力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成果。本文通过分析项目能力教学法的内涵及形成背景、项目能力教学法的优势及实施步骤和项目能力教学法的当代价值三部分,证明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的重要责任。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大多数是未能考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或辍学生,生源质量较差,而且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德育课程能否找到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中职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成长,也关系到社会初、中级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项目能力教学法的内涵及形成背景

项目能力教学法是教师以提升中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为总目标,整合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统筹设置以社会热点话题为背景和以专业相关话题为背景的若干项目,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至每个项目中的若干个兴趣任务之中,教师与学生以不同角色参与其中并最终获得认知和提升能力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创立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中职学生不重视德育课程。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时,笔者发现大多数中职生对德育课程存在几点认识误区,他们普遍认为:我们是来学习专业技术的,没有必要安排德育课程;德育课程与我们所学专业基本没什么联系;德育课程考试前背几道题就可以及格;德育再好也不能当饭吃,就业拼的是技能。这一系列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着德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传统教学方法存在弊端。生源较多的中职学校往往因为德育教师数量不足,所以德育课程不得不采取大班额授课的形式。大班额授课的难题在于:教师既要保证课堂纪律,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大多数德育教师无法做到两者兼顾,因而在课堂上往往采取单一的讲授法。讲授法是应对中职学生德育课程最简捷的方法,同时也是最不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与课后学生评价都较差。

二、项目能力教学法的优势及实施步骤

1.宣布情境,角色分解。教师提前将本课需要完成的项目及背景告知学生,并将项目涉及的角色分解给小组中的各位成员,让学生对项目及自己的角色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

2.出示任务,模拟表演。教师在项目情境下列出若干条具体可操作的兴趣任务,并选择一组学生根据各自角色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已给出的项目情境和兴趣任务进行无准备表演,教师和台下的各组成员对表演者在情境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

3.出示标准,明确能力。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设置这个项目的意义和目标,以及此项目的具体考核标准,要让学生明确他们为什么要去完成这些具体的任务,完成了这些任务能提升自己哪些能力,为完成这些具体任务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完成才算考核优秀。

4.小组探究,自导自演。明确考核标准后,各组成员围绕如何精彩地完成项目中的具体任务进行小组探究活动并克服前期台上无准备表演所出现的问题。学生按照考核标准,合作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表演的项目。

5.考核表演,角色评价。各组依次上台进行考核表演,在台下由各组组长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记录打分,并在考核结束后指出各组优缺点,对各个角色进行点评,最终评出各类奖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与本项目相关的知名人物到课堂与师生进行互动。

6.教师点评,总结反思。教师根据考核标准及能力要求对各组和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性点评,按照逻辑顺序还原整个任务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将问题和答案列在黑板上,重点指出有创新性的思路方法和做法。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后完成相应的课后反思,从而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去思考如何解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三、项目能力教学法的当代价值

1.实践价值。项目能力教学法是基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现状、学生特点、教学目标进而产生的教学实践方法。这种方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社会能力培养目标,将课程转化为若干具体项目,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兴趣任务,以此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协作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完成兴趣任务中接触社会、思考人生、解决矛盾,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中职学生走入社会、职场的主动适应能力。

2.理论价值。项目能力教学法是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种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的革新。今后,我们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社会化、生活化、企业化,将教学项目真正地搬出课堂,搬进企事业单位,搬到街头巷尾,搬进学生家庭,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下完成项目,获得真知,锻炼能力,感受社会。

参考文献:

[1]刘苏.贴近学生,走进德育新教改[J].科技信息,2011(4):285.

[2]焦雄伟.论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3):132-133.

上一篇:浅谈我国银行业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 下一篇:大一年级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