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7: 私下交易有风险

时间:2022-10-02 06:42:55

秘密7: 私下交易有风险

案例:

李先生是拍卖行里的常客,经常出入北京、上海的各大拍卖行。最近,一个叫作“私人洽购”的新名词引起了他的注意。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在拍品流拍后由拍卖行促成的私下交易,私人洽购业务可以在非拍卖季由拍卖行私下给买方和卖方牵线搭桥,进而促成一对一的交易。而这种业务已经在国内有所开展,也有相关人士与李先生进行了联系,这让他一下子颇感兴趣。李先生认为,如果可以避开市场的热炒、谈成较低的合适价格,似乎很值得一试。

可是,有朋友却提醒李先生说,私人洽购业务虽然在国外行得通,在国内却面临不少政策和行业规范方面的风险。这也让李先生感到十分犹豫,不知道私人洽购这样的业务究竟是怎样的,该不该尝试。

分析:

所谓私人洽购,是指一种拍卖场外的艺术品销售方式。一般特指拍卖行以举办展览、展卖、私下交易等方式,推出艺术品,吸引藏家和投资者参与交易。如有买家对其展品感兴趣,可以通过私下协商的方式购买,而不会通过拍卖场公开竞价。国际上,佳士得和苏富比一直都把私人洽购作为其拍卖业务的补充方式,私人洽购也包含拍品流拍后的私下交易。但在我国国内,由于《拍卖法》没有赋予拍卖企业场下交易的业务范畴,工商部门颁发的拍卖行营业执照一般也不包括非拍卖形式的销售经营。

不过,鉴于国外的成功经验,北京一家拍卖公司还是在2012年新成立了一个贵宾部,听上去似乎是针对VIP客户的服务部门,实际上就是对一些高端客户提供私人洽购服务,推出365天非拍卖交易模式的部门。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今年1月5日,并将于3月1日实施的新《拍卖监督管理办法》中,删除了“不经拍卖竞价程序处分拍卖标的”的条文,这意味着“拍卖行只能拍卖不能做普通销售”的原则将可能从政策上有所改变。

然而,关于私人洽购业务的开展仍处在试水阶段,考虑到国内艺术市场和拍卖市场的现状,其风险性、可靠性都存在着众多争议。一方面,拍卖行此种私下交易的方式颇有越俎代庖抢夺一级市场份额的嫌疑,与原本拍卖行公开、透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另一方面,由于相关规定都尚不完善,私人洽购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遭遇买卖双方的纠纷,也更难受到法律的保护。

点评:

应该说,私人洽购业务在国外推行的初衷是好的,对于市场淡季的交易促进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然而,拍卖行终究是一个中间人,其根本意图是要尽可能多地促成交易,无论是在拍卖淡季还是拍品流拍之后。通常而言,对于市场认可度高、受追捧的拍品,拍卖行和委托方都还是会希望拍品尽可能上拍以便拍出高价。而私人洽购的拍品其价值高低、真伪好坏则往往就更需要藏家自行判断了。

所以,对于那些进行私下交易的委托品,投资者就应该认识到其与公开拍卖在整个流程上的多种差异,区分其独特的风险。如果对自己的眼光判断、估价水平缺乏信心,就不要盲目尝试这一与传统拍卖截然不同的模式,更不要将其当成是可以“捡便宜货”的拍卖行为。

上一篇:婚礼宜从简 租房先过渡 下一篇:“国五条”地方细则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