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玉米病害的防治和措施

时间:2022-10-02 06:16:05

邓州市玉米病害的防治和措施

一、褐斑病

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小斑点,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农业措施 1.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片叶期追施苗肥,每667平方米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0~15千克,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浇水,并及时中耕除草,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2.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3.栽植密度适当。栽植密度要适当,不要随意加大密度,要提高田间通透性。

化学防治 1.提早预防。在玉米4~5叶期,每667平方米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2.及时防治。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

二、粗缩病

发病症状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严重时可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玉米粗缩病主要靠灰飞虱传播,灰飞虱有趋绿特性,小麦收获后向玉米迁移。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苗期特别是5叶期前为敏感期,2叶1心时最易感,播种早的夏玉米敏感期因为与灰飞虱重发期正好吻合而更容易感染此病。

防治措施 1.清除地头、垄沟以及田间的杂草,压低灰飞虱虫口基数,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减少初浸染源。2.平衡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实践证明,增施有机肥,调节氮、磷、钾的施用量,增施锌铁等微肥,搞好配方施肥,能有效减轻该病的发生。3.玉米出苗后尽快进行喷药防治,可用10%吡虫啉15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30毫升,或48%毒死蜱60~80毫升,兑水30~40千克喷雾。为保证效果,隔7天再防治一次。4.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病株,以免成为再浸染的毒源。

三、茎腐病

玉米的茎腐病可由真菌、细菌等不同的致病菌引起,导致茎基部、茎中部出现腐烂等症状。一般来说,病部腐烂但没有恶臭味的,多由腐生性真菌引起;伴有恶臭味的,多由细菌引起,或者由腐生性真菌与细菌混合浸染引起。

细菌性茎腐病 细菌性茎腐病多在玉米开始拔节时发生,主要危害中部茎秆和叶鞘。有时玉米顶部也能发病,心叶失绿萎蔫、腐烂,易拔出。病株叶鞘上初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经3~4天植株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

真菌性茎腐病 腐霉菌和镰孢菌中有很多种真菌可以浸染玉米植株引起茎腐病。这些真菌在玉米苗期就开始从根部浸染,到成株期可以从根部直接浸染,或者从伤口浸染。应用一般的化学药剂难以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采用以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增施有机肥、钾肥、硅肥,配合系列保健栽培措施的综合防治技术,对茎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生防菌防治该病也有较好的效果。

农业措施 生产上最好在田间玉米发病初期,立即将病株割除,带出田外,用生石灰封闭病穴,并用对致病细菌和真菌都有良好杀菌效果的药剂对健康株喷雾,并着重对玉米植株基部喷淋药液灌根。这样能有效保护健康株不受浸染,防止病害在田间蔓延。

药剂防治 在田间玉米出现茎腐症状后,首先要确定是否由细菌性茎腐病引起。细菌性茎腐病传播速度快,但用药防治效果较好。如果发现腐烂部位有恶臭味,可以立即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和农用链霉素、菌毒清等药剂防治。如果腐烂部位没有恶臭味,病情发展速度一般不会太快,但用药防治效果也不是太理想。

3.新麦26受地域及栽培条件影响较小。农业部2012年全国小麦品种生产质量抽样检测,在新乡、驻马店、商丘、焦作、开封、安阳不同地点种植的新麦26硬度、蛋白质、湿面筋、吸水率指标高而稳定,其他指标受地点影响稍有降低,仍能达到国家强筋小麦、面包小麦标准。

4.新麦26与农业部主推强筋品种郑麦366、西农979品质对比,在蛋白质含量、吸水率、面团拉伸特性、面包评分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是配麦生产较为理想的原料。

5.新麦26品质指标超过美麦DNS(黑北春)和加麦2号,接近香港的金像粉。

二、产量表现

1.国家中间试验

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冬水A组区试,平均每667平方米产533千克。2008年平均亩产534.6千克,比对照新麦18减产2%,不显著。2009年国家黄淮南片冬水A组区试,平均每667平方米产531.4千克,比对照1新麦18增产5.87%,达极显著水平;比对照2周麦18减产1.2%,不显著。两年区试平均每667平方米产533千克,平均比对照新麦18增产1.94%,比对照周麦18号减产1.2%。2009~2010年度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生产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486.8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1.65%,增产点率69.2%。

2.高产典型:

2010年6月12日,河南省科技厅对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高村新麦26千亩方现场实打验收:每667平方米产613.3千克,每667平方米穗数45.2万,穗粒数32.5粒,千粒重48克。

2011年6月5日河南省专家组对驻马店西平县宋集乡、二郎乡种植的新麦26高产攻关田和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现场验收,从30015平方米高产田中实收757.712平方米,每667平方米产736.8千克,133.4万平方米新麦26测产验收,每667平方米产627.3千克,每667平方米穗数46.5万,穗粒数34.5粒,千粒重46克。

2012年赤霉病大流行年份,辉县新麦17342万平方米强筋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田,经省科技厅专家组6月4日验收,实收每667平方米产547.3千克(不计损失)。

三、抗病性鉴定结果

2008年中国农科院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高抗纹枯病、中抗赤霉病,慢叶锈病,中感条锈病,高感白粉病;2009年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和纹枯病,高感白粉病和赤霉病。在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中,新麦26田间自然发病表现高抗条锈病,中抗纹枯和叶枯病,中感白粉病。

四、新麦26在强筋小麦产业化发展中的优势

1.过硬的品质指标和较高的产量水平可以促进强筋小麦产业化发展。多年来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很不稳定,主要问题之一是品质指标不稳定,导致收购价格波动较大或订单不能及时履约,面积、总产与价格的变化影响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新麦26过硬的品质指标可以减少强筋品种因土壤、水肥或气候条件变化降低品质指标的风险。问题之二是强筋小麦的产量水平不如高产中筋品种,如果二者价格差别不大,农民的预期收益和种植积极性就不高,新麦26较高的产量水平与过硬的品质指标有利于提高农民种植强筋小麦的积极性,有利于规模化种植,有利于产业化的发展。

2.抗纹枯病、条锈、叶锈病是高产稳产的保证。小麦一生会受到多种病害为害,小麦根茎病害有传染期长,病症隐蔽、爆发等特点,是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影响因素,生产上防治难度大成本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选择种植类似于新麦26这样抗病品种,降低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风险,提高生产效益。

五、加快新麦26在强筋小麦产业化发展的技术路线

根据强筋小麦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加速新麦26产业化发展的技术路线确定为:集中在几个优势主产区繁育、示范、规模化种植,提前将种子转商品粮供应面粉加工企业、收储企业、食品加工企业试用,缩短市场对新麦26认识过程,扩大订单生产,激励农户种植,发挥优势主产区示范带动作用,加速产业化发展,满足市场需求。

重点工作:(1)搞好品种提纯保优工作,加速种子繁育和更新速度,保证原种供应。(2)搞好配套栽的高产优质高效培技术研究,为示范展示田、高产优质攻关田,(3)支持种子企业向种粮一体化方向发展,支持面粉加工企业、收储企业建立规模化种植与订单生产基地。

六、新麦26强筋小麦的产业化进程

强筋小麦相对于高产中筋小麦的推广速度慢,困难多。2011年新麦26在新乡、驻马店、商丘三个对强筋小麦要求迫切的地区集中建立2001万平方米示范繁育基地,

2012年建立新麦17342万平方米筋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田6个,在新麦26配套栽培试验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强筋小麦新麦26高产优质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5月18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新乡召开了新麦26示范推广现场观摩会,程顺和院士、刘旭院士,邓光联主任,万富士、曹华处长,郭天财、田纪春专家等领导、专家和种子、粮食企业近300人观摩了新麦17342万平方米示范田,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都进行了专题报道。各地召开示范推广现场观摩会培、训会12次,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0余份,种植范围扩展到安徽、江苏、安阳、濮阳、滑县、焦作、开封、许昌、漯河、周口、辐射种植面积66700万平方米。部分地区中储粮库介入,“新良粮油公司”、“天丰面业”分别建立了333.5万平方米、1334万平方米规模化种植基地,青海面粉厂、山东华润公司分别购进600吨,购进1200吨试生产,面粉已开始供应食品加工企业试用。

2013年原原种繁育面积166.75万平方米,原种繁育面积11339万平方米,预计产种为0.7亿千克。生产种植面积200100万平方米,新乡、驻马店、商丘、濮阳、许昌、周口等地33350万平方米规模化种植基地商品粮已全被企业订购,“中粮”、“中储粮”、省内外大型面粉加工企业都有订单或收储意向。新麦26的产业化进度处于加工、收储企业试用认可阶段,今后2~3年内种子和商品粮规模化种植面积将迅速扩大,收储、加工、食品等产业链将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我们期望着新麦26在促进强筋小麦发展和产业升级方面能做出更大的贡献。?笏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资助)

上一篇:麦田野燕麦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下一篇:积极主动会让你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