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世界名牌必须有消费者认可的文化

时间:2022-10-02 05:56:59

想成为世界名牌必须有消费者认可的文化

1949年1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高级经济师,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MBA学位。1984年,张瑞敏由青岛家电公司副经理改任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集团前身)厂长,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

“砸仓库”是媒体对海尔取消仓库的一个形象说法。他们说:“海尔20年前砸冰箱,20年后砸仓库。”“砸仓库”,是指海尔取消库存,实行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

“砸冰箱”是因为中国产品出口到海外,质量是最基本的。当时中国产品的质量跟国外的相比差距非常大,但更大的差距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人的观念上――员工长期以来没有质量观念,觉得产品差不多就行了,再加上中国当时是短缺经济,产品不愁卖不出去。而且,很多工人觉得,怎么可能把产品质量做得一丝不苟呢?质量怎么能无懈可击呢?那时候产品还分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

“不合格的产品就是废品”,为了树立这种观念,起到一种震撼作用,我们决定把当时仓库里76台不合格产品找出来,谁做的就由谁来砸,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只能做合格的产品,只能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也不是说,通过“砸冰箱”就没有问题了,而是通过这一行动树立一种质量观念,以后企业再推行质量管理,大家很容易接受高质量标准和要求。

很多工人觉得冰箱这么贵,不吃不喝几年的工资才能买一台,有人说能不能便宜处理给员工?我说不可以。因为,今天处理76台,明天就可能处理760台,它不是数量问题,而是本质问题。

刚开始海尔出口产品,外国人根本不认。我们采取了一个战略,叫“先难后易”,先到质量控制非常严的发达国家去,再到质量控制不太严的发展中国家去。我们从西德引进了设备,先出口到标准定得非常严格的西德,接受市场检验,看看他们到底是什么态度。

我们第一批冰箱出口到西德,4台样机他们根本不认,“亚洲的冰箱进到德国,不要说中国,就是日本的冰箱都不可能进采。”我们并未灰心,让他们先检验,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通过了德国标准,心里比较有底。

然而,他们还是觉得不行,最后我们把4台冰箱的商标去掉,和西德的冰箱放在一起,由他们采挑,看在没有商标的前提下,选择谁的。如果我们的产品不好,说明还有差距,可以再改进。结果,根本分不出来,他们就认可了我们的产品。当时,我们出口冰箱根本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树立信心,使员工觉得产品通过了要求最严格的德国标准,并被他们接受,以鼓舞员工的士气。质量是创品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质量,肯定不可能创品牌,当然如果只有质量,也不能保证企业绝对有实力。

我们一开始就确定要创品牌。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品牌,只能给别人打工,只能屈居价值链的底端。虽然企业也可以生存,但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

我们在创品牌过程中,一开始就抓质量,我们的产品质量高、价格低,而且性能很好,有这三条的话,肯定是一个好品牌、世界名牌。但做下来之后就感到,这些只能保证你是一个好产品,并不能保证是一个好品牌。产品和品牌之间是有联系的,却不是必然关系。

变成一个好品牌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就是搞好与消费者的关系,这层关系必须做到零距离比如我到德国去,一个经销商请吃饭,他带着太太去。我说:“你有没有看到海尔冰箱?”她说:“看到了。”我问她:“怎么样?”她说:“不错。”我说:“你会买吗?”她说她不会买。我说:“为什么呢?”她说:“因为我只买米勒冰箱。米勒在德国是非常好的品牌。”我说:“为什么?我们的冰箱并不比米勒的差。”她说:“米勒是艺术品,”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差异,我们的产品和米勒没有任何差别,但她却不认同,为什么?因为这个产品长期以来已经和消费者建立了零距离的关系。比如现在世界名牌一个流行元素,全世界都会照着做,你不是这个品牌,以后别人不会照着做,不会成为一个流行的东西。消费者要什么,今天要什么,明天要什么,这不是你能预测的,必须长期和消费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所体会。在国内一些地区,我们有些产品慢慢地在向这方面发展,但在国际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想成为一个世界名牌,必须要有消费者认可的文化。中国的产品总体传递的是什么呢?是低价价廉物美本是好事,但仅这样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向世界消费者传达海尔的文化是创新,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他厂商不能提供的需求。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希望用这个来塑造海尔文化。

上一篇:风暴之后世界经济的“新常态”等 下一篇:切实解决融资难题 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突围